现代人生活里接触的过敏原越来越多,鼻炎已经成了很常见的毛病。鼻炎主要有过敏性、慢性肥厚性、药物性等几种,不管哪种,核心都是鼻黏膜的慢性炎症,会引起鼻塞、流鼻涕、打喷嚏这些症状。有研究发现,鼻腔里的菌群失衡可能和鼻炎的发展有关,这也给治疗带来了新方向。
药物治疗:选对药、用对方法是关键
抗组胺药是常用的一类药,第二代的比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是首选,见效快,而且比第一代药没那么容易犯困。如果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一起用,缓解症状的效果会更好。要注意看药物说明书的适用人群,具体怎么用得听医生的。
鼻用激素比如布地奈德这类喷剂,得用对喷鼻的方法才行。指南里说,按规范用3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能好转,而且配合鼻腔冲洗能让药物更贴附在鼻黏膜上。用的时候得严格控制用量和用多久。
减充血剂比如含羟甲唑啉的喷鼻剂,连续用不能超过7天,乱用药可能会变成药物性鼻炎。急性鼻塞的时候,优先用生理盐水雾化会更安全,具体怎么用得让医生指导。
鼻腔冲洗:基础疗法得做对
研究证实,每天规律冲洗鼻子能改善鼻腔里的环境。推荐用温度合适的盐水(不要太烫或太凉),冲洗时要摆对姿势——比如头稍微低一点,单侧鼻孔冲的时候压力不能太大,得在安全范围里。具体多久冲一次、盐水浓度多少,得看个人情况调整,比如鼻子特别干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次数。
免疫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长期管理新办法
针对过敏性鼻炎的脱敏治疗一直在进步。传统的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得长期坚持,研究发现如果加上特定的治疗方案,有效率会更高。新型疫苗用在临床上得经过专业评估,疗程调整得让专科医生来定,不能自己随便改。
手术治疗: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得精准评估
如果是结构性鼻炎(比如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现在的手术技术越来越微创:比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下鼻甲肥大,出血少;鼻中隔矫正术得综合判断要不要做;神经调控技术针对特定症状(比如严重打喷嚏),得严格看是不是适合。选哪种手术得结合拍的片子(比如CT)和症状表现,做完手术得定期回来复查,避免复发。
日常管理:做好这几点,能帮着控症状
- 环境控制:用空气净化器的话,要定期换滤网;花粉季或雾霾天尽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
- 鼻腔护理:跟着季节变调整保湿方法——比如冬天空调房里放加湿器,夏天别老抠鼻子。
- 生活方式:适量运动(比如散步、瑜伽),吃饭要营养均衡,少吃辛辣刺激的东西。
- 症状监测:养成记症状的习惯(比如今天打了多少个喷嚏、鼻塞多久),复诊的时候能给医生更详细的情况,方便调整治疗方案。
就医指导: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以下情况,别拖着,及时找医生:一直头痛还跟着嗅觉不对(比如闻不到味道);嗅觉下降超过了该观察的时间(比如1个月还没恢复);孩子得了鼻炎后,行为变了(比如老揉鼻子、注意力不集中);常规治疗(比如用了喷剂、吃药)没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定期复诊,治疗方案要调的话得让专业医生评估,别自己加药或减药。
其实鼻炎并不可怕,只要规范治疗、做好日常管理,大部分患者的症状都能有效控制,不会太影响生活。关键是要早重视、早调整,别等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