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鼻子出现连续打喷嚏、流清水鼻涕、鼻塞这些情况时,很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在“搞事情”——这是一种由IgE抗体引发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会让鼻黏膜发炎,还可能连累下呼吸道。全球大概每5个人里就有1个受它困扰,给日常工作、生活都带来不少麻烦。
一、过敏性鼻炎是怎么发生的
当过敏原(比如尘螨、花粉)钻进鼻子,免疫系统会产生专门的IgE抗体,这些抗体会附着在鼻黏膜里的肥大细胞上。等下次再碰到同样的过敏原,就会触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物质——这些物质会让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多、平滑肌收缩,于是就出现了鼻痒、打喷嚏、鼻塞的症状。如果炎症蔓延到支气管,气道会变得敏感,还会出现胸闷、气喘这些下呼吸道症状。研究发现,大概3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会同时有哮喘样的表现。
二、鼻塞到底是怎么来的
正常情况下,鼻子能通气,全靠鼻甲黏膜周期性地收缩和舒张。可过敏发作时,情况就变了:首先,黏膜下的血管充血胀大,让鼻甲肿起来,鼻腔能通气的面积直接少了一半以上;其次,腺体疯狂分泌,产生的黏鼻涕会堵在鼻道里;另外,鼻纤毛的清洁功能下降,炎症物质一直刺激黏膜,让肿胀很难消退。这些变化会让鼻子呼吸的阻力比平时大3到5倍,大概45%的患者会因为鼻塞睡不好觉,第二天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
三、过敏性鼻炎有哪些典型表现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挺多面的:典型的就是发作时鼻子痒(89%的患者会有)、连续打多个喷嚏(一次至少5个)、流清水样的鼻涕;还会伴随闻不到味道(因为嗅区黏膜肿了)、耳朵闷胀(咽鼓管功能受影响);有些特殊的“信号”也能提示过敏——比如孩子反复用手推鼻子,时间长了鼻根会出现横纹(叫“过敏性敬礼征”),或者眼周因为静脉淤血出现“过敏黑眼圈”。如果症状每周超过2天,或者明显影响生活,就算是“持续性过敏性鼻炎”了。
四、哪些人容易得过敏性鼻炎
全球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一直在涨,和这些环境因素关系很大:有种“卫生假说”认为,孩子小时候多接触微生物(比如泥土里的细菌),能降低过敏风险;空气污染中的PM2.5等小颗粒,会带着过敏原钻进更深的呼吸道;吃太多高脂高糖食物会打乱肠道菌群,也可能增加过敏风险。城市里得过敏性鼻炎的人(15%-20%)比农村(5%-8%)多不少,而且家里尘螨越多,症状往往越重。
五、日常怎么管理过敏性鼻炎
想控制症状,得从日常细节入手:首先是环境控制,用带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能过滤掉99.97%以上的细小颗粒),每周用60℃以上的热水洗床单被罩,杀尘螨;然后是鼻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洗鼻子2次(建议用脉冲式冲洗器,每次250ml左右),把鼻子里的过敏原和分泌物冲出来;饮食上可以多吃含Omega-3的食物(比如深海鱼),少吃反式脂肪酸(比如油炸食品里的);还有温度湿度,室内保持40%-50%的湿度,避免温差超过5℃的环境刺激(比如从空调房突然走到户外)。另外,规律运动能让鼻腔血流速度加快23%左右,对缓解症状有帮助,但要避开花粉浓度高的时段(比如春天的早晨)。
六、什么时候该去看医生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症状持续10天还没好转;单侧鼻子一直堵超过2周;闻不到味道超过14天;孩子因为鼻塞、睡不好出现学习能力下降。现在可以通过ImmunoCAP过敏原筛查找出具体对什么过敏,还能做皮下免疫治疗(慢慢调节免疫系统),但这些都得让耳鼻喉科医生评估后再定方案。
过敏性鼻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搞清楚它的“套路”——做好环境控制、坚持鼻腔护理、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就能把症状控制住,不用再被喷嚏、鼻塞缠着影响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