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张口时耳朵里传来奇怪的响声,或者吞咽时感觉耳内像有液体在动,别担心不是骨头出问题,这其实是中耳压力失衡的信号。分泌性中耳炎就是因为咽鼓管功能不好,导致中耳里积了液体,所以会出现像“气压哨”一样的异常声音,得重视起来。
出现症状怎么办?试试这些居家护理方法
应对这种情况,咽鼓管功能训练是居家护理的关键。每天做咽鼓管吹张训练,总共50次,方法是闭住嘴、捏住鼻子,慢慢鼓气让脸颊鼓起来,保持5秒,分成早中晚三次做就行。还可以试试蒸汽吸入疗法,用温度适中的热毛巾(大概40℃)敷在耳朵周围,每次10分钟,能改善耳朵周围的血液循环。 饮食上要注意避免诱发胃食管反流的因素,少喝碳酸饮料,每次吃饭别吃太多,控制在200克以内;每天喝够1500毫升以上的水,最好是温开水或淡盐水。感冒的时候要做好防护,戴医用口罩,减少接触病菌。
保守治疗没效果?这些医学方法能帮忙
如果居家护理一段时间没效果,医生可能会建议以下干预手段:
- 鼓膜穿刺术:在局部麻醉下把中耳里的积液抽出来,一次大概5分钟;
- 鼓室置管术:放一根通气管帮助中耳保持气压平衡,一般放6到12个月;
-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通过鼻内镜做的微创手术,术后要观察2小时。 药物治疗会遵循阶梯原则,初期可能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配合黏液溶解剂;急性期可以加上鼻腔冲洗,用生理盐水就行。所有药物都要在医生指导下用,别自己加量、减药量或者停疗程。
不想复发?做好这三级防护
要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复发,可以从三级防护入手:
- 日常防护(一级预防):过敏季节前可以用抗组胺药物,但要先找医生评估;游泳时戴硅胶耳塞,避免水压刺激耳朵;坐高铁、飞机时嚼无糖口香糖,帮助调节耳内气压。
- 定期监测(二级预防):每三个月做一次咽鼓管功能检查;用家用湿度计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5%到60%之间;加湿器水箱要定期清洁,每周用白醋泡一次消毒。
- 并发症防控(三级预防):孩子每半年做一次听力筛查;成年人定期做纯音测听;如果耳闷持续超过14天,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这些情况要立即就医,别拖延
出现以下情况说明情况可能变严重了,得马上看医生:
- 耳闷持续超过2周还没缓解;
- 同时出现突然头晕或站不稳;
- 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 成年人一侧耳朵听力下降超过15dB。 医生诊断的时候,主要会做这几项检查:声导抗测试(看看中耳压力怎么样)、耳内镜检查(观察鼓膜的变化)、纯音测听(查听力损失程度)。
现在医学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不错,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规范治疗。建议出现症状后赶紧去耳鼻喉科,做系统检查找到原因,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日常要注意控制环境因素、调整生活习惯,减少复发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