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生活中不少人遇到过的问题,不同的出血表现背后可能藏着不一样的健康问题。学会分辨这些症状,能帮我们更早发现身体的异常,下面就来好好说说关于便血的那些事儿。
不同便血表现,对应哪些原因?
根据出血位置和身体的病理变化,常见的便血原因主要有五类:
1. 肠道息肉
肠道里的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的一种,它表面血管多,大便摩擦后容易出血,而且通常不疼。50岁以上人群中,约每4个人就有1个查出这种息肉;如果息肉直径超过1cm,癌变风险会高10倍。典型表现是大便表面沾着鲜红色血,或是便后滴血。
2. 痔疮
内痔出血常是喷射状或滴血,还会伴随肛门坠胀感;外痔出血一般会疼。混合痔患者里,约35%会出现持续出血,长期下去可能导致贫血(比如血红蛋白降到110g/L以下)。
3. 肛裂
硬大便通过时会把肛管皮肤撑裂,典型表现是排便时剧烈疼痛,同时带鲜红色血,疼痛能持续2-4小时。70%的肛裂患者会同时有痔疮,得注意区分。
4.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这类炎症性肠病,常拉黏液脓血便,还会伴随腹泻、腹痛。最近几年18-35岁人群的发病率每年涨4.7%;如果炎症波及直肠,还会老想排便却排不干净(里急后重)。
5. 肠道肿瘤
结直肠癌患者常出现大便变细、有凹陷的情况,血会和大便混合成暗红色。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每年涨4.2%,4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得。
出现便血,该怎么查?
要明确原因,得从症状观察和检查两方面入手:
先看三个关键症状
- 出血颜色:鲜红血一般是下消化道(直肠、结肠)出血;暗红或柏油样便可能是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的问题;
- 疼痛特点:肛裂的疼是周期性的——拉的时候疼,拉完还会疼一阵;肿瘤的疼是持续的闷疼;
- 排便变化:最近大便次数、形状变了,或是老想排便却排不干净,得特别留意。
再选合适的检查
- 基础筛查:肛门指诊能摸到肛门往里8cm内的问题,准确率达82%;
- 影像检查:CT仿真肠镜能查出91%的超过6mm的息肉,磁共振适合肠梗阻患者;
- 金标准:电子肠镜能看全结肠的情况,取组织活检确诊率超过95%。
不同情况,怎么处理?
根据病情轻重,处理方式不一样:
在家能做的护理
- 肛裂患者:每天用40-43℃的温水坐浴15分钟;
- 痔疮急性期:多吃膳食纤维(每天30g),局部用药得听医生指导;
- 急性肠炎拉得厉害:可以自己配口服补液盐——3.5g氯化钠+1.5g氯化钾+2.5g碳酸氢钠+20g葡萄糖,溶在1000ml水里喝,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需要去医院的治疗
- 息肉切除:内镜下切息肉后,6小时内不能吃,第二天可以喝稀的;
- 炎症性肠病:轻度患者先选5-氨基水杨酸类药,按阶梯方案治疗;
- 肠道肿瘤:早期用腹腔镜手术,中晚期结合放化疗,由多学科医生一起制定方案(MDT)。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 红色警报:24小时内出血超过500ml、血红蛋白低于90g/L、伴随体重下降;
- 黄色预警:年龄超过40岁、有家族史、症状持续14天以上;
- 绿色情况:年轻人偶尔少量出血,没有其他不舒服,可以先观察。
怎么预防便血?
做好三级预防,能大大降低风险:
初级预防(没病时防)
- 饮食:每天吃够25g膳食纤维,主食里一半换成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
- 运动:每周5次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每次30分钟以上;
- 习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别超过5分钟,别久蹲。
二级预防(早筛查)
- 40岁以上:每5年做1次肠镜;
- 有家族史:提前到30岁开始查;
- 高危人群:每1-2年复查增强CT。
三级预防(术后防复发)
- 息肉切除后:每1-3年复查肠镜;
- 炎症性肠病:每6个月查一次炎症指标;
- 肿瘤术后:每3个月查肿瘤标志物。
总之,便血不是小问题,不同的出血表现对应不同的原因。我们要学会分辨症状,及时做检查,根据情况处理,还要做好日常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保护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