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现代人常遇到的问题。医学上判断便秘主要看三点:每周排便少于3次、大便干硬、排便费劲。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与便秘存在关联,而引起便秘的原因主要有四类:
- 吃的不对:现在很多人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不够——推荐每天吃25-30克,但实际平均还不到15克。此外,有些代餐产品中的低聚糖成分,可能会干扰肠道菌群的平衡。
- 动得太少:久坐的人肠道蠕动频率比经常运动的人慢很多,规律运动能有效加快结肠运送粪便的速度。
- 排便习惯不好:经常忍着不排便,会让直肠对粪便的敏感度降低。临床发现,很多慢性便秘患者的排便反射会变弱。
- 疾病因素:现在肠动力不足这类疾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要警惕是不是这些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便秘”(由其他疾病导致的便秘)。
系统调理方案
针对便秘,可通过分阶段干预改善:
一、先调整饮食
- 多吃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每天吃几种颜色的植物性食物(比如绿色的菠菜、红色的西红柿、黄色的南瓜),保证可溶性纤维(比如苹果、燕麦中的果胶)和不可溶性纤维(比如芹菜、糙米中的纤维素)搭配合理。
- 适当吃发酵食品:比如酸奶、泡菜、纳豆这些含活益生菌的食物,吃的时候要喝够水(每天至少1500-2000毫升)。
- 晨起喝杯水: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能唤醒胃肠反射,促进排便。
二、动起来促进肠道蠕动
- 规律做中等强度运动:每天做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再加上练腹肌的动作(比如平板支撑、卷腹),能增强肠道动力。
- 饭后别久坐:吃完饭后散散步或站一会儿,避免一直坐着抑制肠道蠕动。
三、纠正排便习惯
- 养成固定排便时间:比如早上起床后或早餐后,利用肠胃的自然反射(餐后肠胃会动得快),每天定时去厕所,慢慢培养直肠的敏感性。
- 学会正确排便姿势:不要过度用力(容易伤盆底肌),可以试试坐马桶时脚下踩个小凳子,让膝盖高于臀部,更符合肠道的生理结构。
四、练练“感知力”帮肠道动起来
- 练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时肚子鼓起来,用嘴呼气时肚子缩回去,每天练几次,能增强对肠道的感知;配合生物反馈训练(医院里的仪器可帮助调整肌肉反应),效果更好。
- 按摩腹部:顺着结肠的走向(从右下腹开始,往上到右上腹、往左到左上腹,再往下到左下腹,画顺时针圈)轻轻按摩,每天按5-10分钟,能辅助肠道蠕动。
五、学会监测自己的排便情况
- 观察大便形状:用“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把大便分成7种类型,第4型香蕉状最正常)判断排便质量,如果一直是干硬的颗粒(第1、2型),说明便秘还没改善。
- 记排便日记:把每次排便的时间、大便的软硬、有没有费劲、有没有出血都写下来,方便自己和医生了解情况。
药物使用要注意
如果调整饮食、运动等方法2-4周都没效果,一定要先找医生,不要自己乱买泻药吃。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开适合的药,比如有些药是调整大便水分的,有些是补充益生菌的,但要按医生说的用——比如有些药要多喝水才有效,有些要和其他药间隔1-2小时吃,还有些只能应急用(比如偶尔便秘),不能长期用。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肚子胀得厉害、停止排气排便(可能是肠梗阻);
- 大便带血或体检发现粪便潜血阳性;
- 5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便秘;
- 试了常规方法很久都没好转。
长期管理才能保持肠道健康
想远离便秘,得长期坚持这几点:
- 跟着季节调整饮食:夏天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冬天多吃红薯、玉米等膳食纤维丰富的根茎类食物。
- 定时活动:设个闹钟提醒自己每小时起来走5分钟,或每天固定时间运动(比如晚饭后散步30分钟),保持日常运动量。
- 定期查肠道:比如做肠道菌群检测(看菌群是否失衡),或40岁以上的人定期做肠镜,排除肠道疾病。
大部分功能性便秘(不是由肿瘤、甲状腺疾病等引起的便秘),通过以上系统干预都能改善。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健康管理档案,定期评估肠道功能,根据情况调整方法——毕竟每个人的肠道情况都不一样,个性化管理才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