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里的血细胞异常意味着什么?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28 09:13:1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04字
大便化验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异常可能提示肠道炎症或出血性疾病,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通过胃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处理,日常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善肠道健康。
消化道出血白细胞红细胞胃肠镜检查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肠道菌群饮食调理健康监测便潜血试验
便便里的血细胞异常意味着什么?

当化验单上大便的白细胞或红细胞指标出现异常时,往往提示肠道黏膜可能有损伤。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战士”,如果它增多,通常说明肠道有炎症在“战斗”;而红细胞出现,就意味着消化道里有血管破了,得赶紧找出血的地方。

《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提到,肠道里的菌群失衡可能会激活局部免疫反应——如果有益菌变少,肠道的“保护墙”就会变弱,免疫系统可能会“过度紧张”。这就能解释为啥有些看起来健康的人,也会暂时出现白细胞升高。

出血性病变的常见类型

炎症性肠病: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都是自身免疫系统“误攻”肠道引发的慢性炎症。这些病会破坏肠道黏膜的“保护墙”,常见腹泻、腹痛,年轻人更容易得。
消化性溃疡:胃或十二指肠的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就会形成溃疡。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长期吃止疼药(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中老年人要多注意。
肠道肿瘤:不管是良性的息肉还是恶性肿瘤,长大的时候表面血管容易破,就会出血。40岁以上的人如果老便血,还莫名瘦了,一定要赶紧做肿瘤筛查。

其他异常出血原因

有些全身的毛病也会让消化道出血:

  • 血液系统有问题(比如血小板少了),可能会拉没有痛感的血便;
  • 长期吃抗凝药(比如防血栓的药),可能会有少量出血;
  • 肛裂这种“机械性伤口”,会在排便时滴鲜血或者擦屁股有血。

还要注意饮食干扰——比如吃了动物血(像猪血、鸭血),可能会让结果“假阳性”,所以检查前三天最好吃清淡点。

临床检查路径

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选检查项目:

  1. 基础检查:比如查粪便培养找有没有病菌,查血常规看看有没有贫血;
  2. 影像学/内镜检查:胶囊内镜能看传统胃肠镜到不了的小肠;
  3. 精准定位出血点:增强CT血管造影适用于正在出血时快速找位置。

欧洲消化内镜学会建议,45岁以上第一次便血的人,要在症状出现30天内做全结肠镜检查。

生活干预措施

等检查结果的时候,可以这么做:

  • 吃低渣饮食(比如蒸蔬菜、苹果泥这类低纤维的),让肠道少点负担;
  • 每天吃点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泡菜),调整肠道菌群;
  • 作息规律,睡不够会让炎症更厉害;
  • 记饮食日记,看看是不是吃了什么东西会“触发”问题。

如果出现头晕、心跳快,可能是失血多了,赶紧去医院。别自己吃止血药,会影响后面检查的结果。

预防保健策略

要保持肠道健康,得从多方面入手:

  • 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个粪便DNA检测;
  • 定期查血清钙卫蛋白,看看肠道有没有炎症;
  • 50岁以上的人,要定期做结肠镜筛查。

《中国肠道健康白皮书》说,坚持地中海饮食能明显降低肠道病风险——建议每天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果,每周吃点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通过多样饮食让肠道菌群平衡。

总的来说,大便里白细胞或红细胞异常,虽然不一定是大问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时找医生查清楚原因,平时注意肠道保养,才能守住肠道健康。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