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上长小突起是很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和皮肤不同结构的变化有关。临床上常见的鼻部突起物,主要有六种不同的原因:
鼻部突起物的六种病理类型
- 毛囊炎
大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发的炎症,常见在鼻翼或鼻孔周围。比如总摩擦鼻子、鼻腔分泌物刺激,会破坏皮肤表面的保护屏障,让细菌钻进去。典型表现是直径2-5毫米的红肿小疙瘩,中间可能有脓头。 - 寻常痤疮
主要是皮脂腺出油太多,加上毛囊口角质变厚堵了毛孔导致的,青春期的人比较多。一开始是白头粉刺,慢慢变成红肿的小疙瘩、脓疱,严重的还会鼓出硬包或囊肿,皮肤通常会很油。 - 皮脂腺囊肿
是皮脂腺的导管堵了,里面的皮脂攒起来形成的良性小包。摸起来有点软,能稍微推动,表面皮肤是好的;如果发炎了,会红肿、疼、发烫。 - 瘢痕增生
是皮肤受伤后(比如鼻子被扎了或做过手术),修复时胶原蛋白长得太多导致的,和遗传体质有关。看起来是鼓起来的硬斑块,边界清楚,摸起来很韧。 - 接触性皮炎
大多是化妆品、护肤品里的过敏成分引发的过敏反应。接触的地方会发红、肿、起小丘疹,特别痒。做斑贴试验能找出具体过敏的东西,停掉过敏产品后会慢慢缓解。 - 粟丘疹
也就是常说的“脂肪粒”,是角质蛋白在皮肤浅层堆得太多形成的。常见在眼周或鼻翼,是白色或黄色的小颗粒,直径1-2毫米,表面光滑,没什么感觉。
分级处理原则
基础护理阶段
刚长出来的72小时内(急性期),要保持鼻子周围干净,能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别用手摸、挤这些小突起。吃的方面,少碰蛋糕、奶茶这类升糖快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和水果(补充膳食纤维和抗氧化成分)。
物理干预策略
刚开始红肿时,用4℃左右的冷毛巾敷10-15分钟,能减轻水肿;48小时后换成40℃左右的热毛巾,每天敷3-4次,帮炎症吸收。注意眼周皮肤别超过42℃,避免烫伤。
药物治疗规范
如果需要用外用抗菌药膏,一定要先咨询皮肤科医生,用前先在耳后试涂(确认不过敏)。有些调节皮肤代谢的药物可能会让皮肤发红、掉皮,建议晚上用低浓度的,但必须遵医嘱。
专业诊疗指征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小突起3天内越长越大,超过1厘米;
- 摸起来软软的像有水,或者自己破了流脓;
- 发烧(体温超过38℃)或脖子、下巴的淋巴结肿了;
- 同一个地方反复长超过三次;
- 小突起颜色变奇怪(比如紫红色、黑色)。
三级预防体系
初级预防
选pH值5.5的弱酸性洗面奶,洗脸水温度控制在32-34℃;油性皮肤一天洗脸别超过两次,别用碱性强的肥皂。
二级预防
根据皮肤出油情况选保湿品:油性皮肤用含透明质酸的凝胶,干性皮肤用含神经酰胺的乳霜;鼻翼等爱出油的地方,用点控油护肤品。
三级预防
红肿厉害时,戴医用防护口罩,每4小时换一次,换的时候擦擦鼻翼;出门用物理防晒(比如宽檐帽),避免紫外线加重炎症后留印子。
鼻子上的小突起原因很多,先搞清楚类型才能选对处理办法。建议记一下皮肤情况(比如小突起的变化、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用),如果自己护理没效果,赶紧找医生评估,别耽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