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是拔牙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牙槽窝骨壁暴露、原本保护创口的血凝块溶解。普通拔牙后发生率约1%-3%,若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发生率会升至5%-30%。通常在术后3-4天出现,典型症状有放射性耳痛、口腔异味及张口受限。
专业处理方法
当发现牙槽窝空虚、骨面暴露或有腐败血凝块时,需立即进行标准化清创。临床上常用“三步清创法”:先用无菌棉球蘸3%过氧化氢溶液轻柔擦拭牙槽窝壁,再用生理盐水加压冲洗至骨壁清晰,最后放入含碘仿的明胶海绵缓慢抗菌。这种处理能有效清除溶解的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同时维持持续抗菌环境。
局部处理外,还需配合全身药物治疗,一般会选择覆盖需氧菌与厌氧菌的双重抗菌方案,并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含氯己定的复方漱口水保持口腔卫生。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循口腔科医师指导。
术后护理要点
家庭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创口愈合,需注意以下细节:
- 温度管理:术后48小时内间断冰敷(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48小时后改用温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 饮食调整:术后3天严格吃流质食物,避免超过60℃的热流食,禁食酸性、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口腔维护:每日用康复新液含漱4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形成保护性黏膜屏障;
- 行为规范:术后72小时内禁用吸管饮水,避免剧烈吐痰等增加口腔负压的行为。
哪些人风险更高
部分人群干槽症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 吸烟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8倍,烟草中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影响伤口血供;
- 女性经期拔牙风险高3倍,与前列腺素水平波动有关;
- 智齿拔除后发生率比常规拔牙高2-3倍;
- 术后过早吃硬质食物者风险提升5倍;
- 40岁以上女性因雌激素变化,牙槽窝血供减弱,更需重视术后护理。
如何预防
术前预防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 术前3天用0.12%氯己定漱口水每日含漱2次;
- 选择有颌面外科资质的医师操作;
- 术后遵医嘱佩戴硅胶咬合垫,减少创口压力;
- 高风险患者可考虑预防性放置生物膜覆盖牙槽窝。
总的来说,干槽症虽危害较大,但及时规范处理、做好术后护理与术前预防,能有效降低风险。若拔牙后出现剧烈疼痛、口腔异味等异常,需尽快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