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牙是65岁以上人群的常见困扰,超过60%的老人都受此影响。种植牙技术的进步,给想要解决缺牙问题的老人带来了新选择。不过,要想种植手术成功,得先过“三重医学评估”这关,这样才能做出科学的治疗决策。
全身健康状态评估
心血管和代谢类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是影响种植效果的关键因素。比如,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以下的高血压患者,种植成功率能达到92%;但如果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一直高于8.0mmol/L,术后感染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3倍多。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得先做运动负荷试验,看看心脏能不能承受手术。如果平时在吃抗凝药,得定期查凝血功能,让INR值保持在安全区间里。
口腔局部条件检测
牙槽骨的质量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种植体能不能长期稳当。现在用三维影像技术能精准测骨量,如果剩下的牙槽嵴高度不到6mm,或者骨密度中度以上疏松,得先做骨增量手术。现在有新型骨增量材料,能让手术时间缩短40%,术后不舒服的情况也少了60%。有重度牙周炎的老人,得先把牙周病治好,等牙周探诊深度不超过4mm、探诊不出血了,才能做种植。做口腔微生态检测能提前发现有害细菌,医生可以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抗菌方案。
治疗风险效益评估
制定种植方案得权衡好处和风险。比如单颗牙种植10年存活率能到95%,但全口种植得考虑骨增量手术的难度、咬合重建的复杂程度,还有长期维护的成本。现在用数字化导板技术,能把种植体植入的精度控制在0.2mm以内,但如果老人认知功能减退,得先评估能不能配合手术。现在老年种植治疗一般是多学科合作,口腔外科、修复科、老年医学科一起评估,这样能保证方案又安全又有效。
术前得做系统准备:提前3个月加强口腔卫生训练,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抗菌护理方案;手术中用舒适化治疗技术,减少身体的应激反应;术后要慢慢调整饮食,循序渐进。种完牙后得定期复查,每3-6个月查一次种植体稳不稳、牙周好不好,调整咬合,这样能把长期失败的风险降低70%。
现在种植牙技术已经不只是看年龄了,关键是要以医学评估为核心,做精准治疗。当多学科团队做完系统评估,说可以种牙时,就说明已经为“人工牙根”搭好了安全的基础。接下来老人得配合医生做术前准备、术后护理,还有长期维护,一起把这件能提高生活质量的事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