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主动预防肺栓塞,这些方法快收藏!
近期,广州机场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名30岁的女性旅客李女士(化名)从新西兰乘坐11小时航班抵达后,下机不到10分钟便突发晕厥,经全力抢救,最终还是因肺栓塞引发的心室颤动不幸离世。这一典型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揭示了长途旅行中久坐可能引发致命血栓的潜在风险,“经济舱综合征”值得每个人高度重视。
揭秘:VTE与肺栓塞有多可怕?
要了解李女士的悲剧,得先明白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和肺栓塞(PE)的病理机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随血液进入肺动脉,造成血管阻塞,引发肺栓塞。未经治疗的急性PE死亡率可达30%,可能导致休克甚至猝死。 高危因素众多,可分为三类。行为因素方面,长途旅行久坐、缺乏活动、脱水(比如飞行中饮酒或饮水不足)、穿紧身衣物限制血液循环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生理与疾病因素包括肥胖、妊娠期、口服避孕药使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近期手术或骨折史等。环境因素上,飞机舱内低气压会使血液浓缩,密闭空间活动受限也会加剧血流淤滞。李女士在11小时飞行中久坐,未充分活动双腿,加上其他潜在高危因素,最终触发了悲剧。
警惕!肺栓塞的预警信号与急救原则
肺栓塞并非毫无征兆。下肢DVT早期信号表现为单侧腿部突发肿胀、疼痛或压痛,皮肤发红或发热,需与肌肉劳损区分。而PE急性症状则有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尤其深呼吸时加剧)、咳嗽带血、心率加快、晕厥等。 若疑似PE,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按摩或热敷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同时拨打120,并告知医护人员疑似PE及下肢肿胀史。若患者已出现意识丧失,需进行心肺复苏(CPR)直至专业救援到达。确诊肺栓塞需通过超声检查下肢静脉或CT肺动脉造影(CTPA),发病后数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
支招!预防策略的科学依据与实操指南
预防肺栓塞,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动态预防(动)上,飞行中每1 - 2小时起身活动,无法起身时可做踝泵运动(勾脚尖 - 绷脚跟)、膝关节屈伸。下机后24小时内若下肢异常肿胀,应立即就医。液体管理(饮)方面,建议每小时饮用200ml水,避免含酒精或利尿饮料,因为脱水可使血栓风险增加3倍。穿着与装备(穿)上,要避免紧身裤袜、高跟鞋,高危人群(如BMI≥30、孕妇)应提前在医生指导下穿戴医用梯度压力弹力袜(20 - 30mmHg等级)。药物干预(药)需谨慎,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适用于已确诊血栓或遗传性凝血异常者,非高危人群不可自行用药。
关怀!特殊人群的针对性防护与长期健康管理
特殊人群更要加强防护。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需定期监测D - 二聚体水平,出行前咨询专科医生是否需临时使用抗凝药物。孕妇应选择靠过道座位,避免长时间跷二郎腿,孕晚期(28周后)长途飞行建议携带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肥胖者飞行中可使用腿部支撑垫抬高下肢。 长期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办公族每30分钟起身活动,可使用升降桌切换坐立姿势,久坐族还可进行“办公室版踝泵”(椅上抬腿勾脚)。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下肢肌肉泵功能。有家族血栓史或反复下肢肿胀者,建议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及基因筛查。 这起悲剧警示我们,肺栓塞就在身边,诱因可能藏在日常行为中。主动预防,如定时活动、科学饮水、合理穿着,可降低风险,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就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建议相关人群将血栓预防纳入健康管理计划,必要时寻求专业指导。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