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从业者,会被来访病患“带偏”吗?

国内资讯 / 健康生活责任编辑:孔祥勇2024-12-21 09:35:01 - 阅读时长10分钟 - 4782字
心理学专家与精神病专家在长期接触心理有问题及精神疾病患者时,可能会受到情绪、思维等方面的影响。从业者需通过专业素养、群体协作等方式减轻这种影响,保障自身心理健康。
心理学精神疾病情绪影响专业素养群体协作
心理从业者,会被来访病患“带偏”吗?

在当今社会,心理学专家、精神病专家等从业者们承担着一份极为特殊且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长期且大量地与心理有问题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进行接触。无论是在医院的精神科科室里,精神科医生们每日穿梭于病房之间,耐心询问着患者的各种状况,还是心理咨询师们在安静的咨询室中,用心倾听来访者倾诉内心的困扰,他们都身处一个充满着复杂情绪和心理挑战的工作环境之中。

我们可能会好奇,当他们日复一日地接触这些有着心理和精神方面问题的病患时,会不会反过来受到来访病患的影响呢?毕竟,他们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去理解病患的感受,建立起信任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被病患所传递出的各种情绪、想法所包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不仅关乎从业者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对他们能否更好地开展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聊聊这个有意思又十分关键的话题吧。

一、从业者可能受到的影响

(一)情绪和思维方面

在与心理有问题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病患接触时,从业者往往需要深入地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耐心倾听其情感表达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很容易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到自身的情绪与思维。

比如说,一位心理咨询师接待了一位因长期遭受校园霸凌而患上抑郁症的来访者。在倾听来访者讲述那些被欺负的痛苦经历,如被同学孤立、言语羞辱甚至肢体伤害时,咨询师仿佛能切身感受到那种无助、恐惧和绝望。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不自觉地陷入悲伤的情绪里,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来访者描述的那些画面,甚至开始对校园环境产生担忧、焦虑等情绪,影响到自己原本正常的思维状态。

又比如,精神科医生在面对一些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时,患者可能会诉说自己所经历的各种幻觉、妄想内容,像总是觉得有人在监视自己、要害自己等。医生长时间倾听这些内容,也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受到影响,在工作之余也会去想患者所描述的那些虚幻场景,从而影响自己对待生活的积极心态以及正常的思考方式。

(二)类似感应性精神障碍风险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一些长期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属接触的家属,有可能出现感应性精神障碍。同样的道理,心理学专家、精神病专家等从业者长期大量接触精神方面有问题的个体,也存在被影响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在对某些特定区域内长期接触精神病人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时发现,大概有 [X]% 的从业者表示自己偶尔会出现一些类似患者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或者思维倾向。比如曾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精神病疗养院里,有几位护士长期负责照顾一群患有妄想症的患者,这些患者总是坚信自己身处一个危险的、被人操控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位护士在生活中也开始变得有些疑神疑鬼,对身边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环境变化都产生了过度的警惕心理,经过专业评估,发现其出现了轻微的类似感应性精神障碍的表现。这就足以说明,从业者长期处于这样特殊的工作环境下,确实难以避免地面临着被病患影响的风险。

(三)咨询师群体中的常见现象

在心理咨询师群体中,受来访者影响的情况并不罕见。一方面,部分咨询师可能由于自身专业能力还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巧去处理来访者带来的复杂情绪、问题以及各种投射。比如在面对来访者强烈的负面情绪宣泄时,新手咨询师可能会不知所措,进而被这些负面情绪卷入,自己也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中,影响后续的咨询工作以及自身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有的咨询师可能会出现反移情的情况,也就是将自己过去的情感经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感受不自觉地投射到来访者身上,从而影响对来访者问题的客观判断和咨询策略的实施。例如,一位咨询师曾经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被忽视的经历,当遇到一位同样有着亲子关系困扰、感觉被父母忽视的来访者时,咨询师可能会过度地共情,甚至产生愤怒等情绪,这种情绪会干扰其专业的咨询过程,做出不恰当的回应或者引导。而且,从一些相关调查数据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咨询师都曾表示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至少有过那么几次被来访者的情绪、经历等深深影响,导致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工作状态不佳的情况出现。

二、可避免或减轻影响的因素

(一)专业能力角度

1. 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作用

专业的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时,就如同镜子一般,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来访者的各种感受,但又不会轻易地卷入其中,从而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影响。这得益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其中涵盖了对各类心理学理论、咨询技巧的熟练掌握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多方面。

例如,当来访者倾诉自己在职场中遭遇的不公平对待,内心充满愤怒与委屈时,专业咨询师会运用积极倾听、共情等技巧,去深入理解来访者的情绪根源,同时保持自身情绪的相对独立。他们不会因为来访者强烈的负面情绪而失去客观判断,而是基于专业知识去分析背后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人际沟通问题等。

而那些出现被影响情况的咨询师,往往是陷入了反移情或者自身能力存在不足的状况。反移情就是咨询师将自己过往生活中的情感经历、未处理好的心理情节不自觉地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干扰了正常的咨询判断。比如,一位咨询师曾经在职场竞争中有过被人恶意排挤的经历,当面对有着类似职场困扰的来访者时,可能会过度代入自己当时的愤怒情绪,给出不够客观理性的引导建议。能力不足的咨询师可能缺乏足够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来访者复杂的情绪和问题面前不知所措,进而被来访者 “牵着走”,影响到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后续咨询工作的开展。所以说,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是咨询师避免受来访病患影响的重要保障。

2. 心理医生的专业训练优势

心理医生都经过系统且严格的专业训练,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患者时,能够始终保持客观和遵循职业标准,通过遵循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来有效避免受到患者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医生接待的患者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困扰,到较为复杂的人格障碍等情况。比如,面对一位患有严重焦虑症的患者,总是担心生活中各种琐事,反复向医生倾诉自己的不安,心理医生会运用专业的问诊技巧,有条理地收集信息,同时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会被患者的焦虑情绪所感染,陷入同样的过度担忧状态。

他们秉持着如保持中立、尊重病人权利、保护病人隐私等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保持中立意味着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喜好、价值观等去评判患者的想法和行为,给予每一位患者公平公正的对待,让患者能够毫无顾虑地袒露心声。尊重病人权利方面,无论是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权,还是对自身病情隐私的保护要求等,心理医生都会充分重视并落实。保护病人隐私更是重中之重,不管是在病例记录、与其他医护人员交流病情,还是在面对外部人员询问时,都会严格把控信息的保密性,这也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安全信任的治疗环境,同时也让心理医生能在规范的框架内专业地开展工作,减少外界因素对自身的干扰。

3. 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认知保障

精神科医生由于具备完善的疾病认知,对各类精神疾病的所有症状以及相关原理都有着清晰深入的了解,所以在面对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时,很少会受到影响。

例如,在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幻觉、妄想等症状时,精神科医生凭借专业知识,深知这些症状是患者因大脑神经递质紊乱、脑部结构功能异常等生理因素,加上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病理性表现。当患者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看到了并不存在的可怕景象,或者坚信有人要谋害自己等妄想内容时,医生不会像普通人一样感到惊恐或者疑惑,而是从专业角度去分析症状的特点、严重程度以及可能对应的疾病阶段,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确定是否需要辅助心理治疗等。

再比如,对于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其情绪会在躁狂发作时极度高涨、精力充沛,而在抑郁发作时又陷入极度低落、消极的状态。精神科医生清楚这是患者体内的神经生化机制以及遗传、生活应激事件等相互影响的结果,在面对患者不同情绪状态的表述和表现时,能够准确判断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不会被患者情绪的大幅度波动而带偏自己的专业判断,始终保持科学理性的工作状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帮助。

(二)工作性质及协作角度

1. 精神科医生的群体协作益处

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性质具有群体性特点,他们会经常与同科室医生一起谈论病例,这种模式类似同行督导,对于避免受到患者影响有着显著的帮助。

在日常的科室病例讨论会上,医生们会针对一些典型或者疑难的病例展开深入交流。比如,有一位新入院的患者,呈现出多种复杂的精神症状,既有抑郁的情绪表现,又伴有一些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特征,诊断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这时,各位精神科医生就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有的医生可能从患者的家族病史角度出发,分析遗传因素对当前症状的潜在影响;有的医生则结合患者近期的生活重大事件,探讨心理应激方面的关联;还有的医生会依据自己以往接触过的相似病例,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思路。

通过这样的交流协作,不仅可以拓宽每位医生的诊断视野,避免因个人思维局限而对患者病情产生误判,还能让大家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患者,减少因长期专注于单一患者的复杂症状而可能产生的情绪卷入等影响。而且,在分享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时,也能相互学习借鉴应对患者各种情况的方法,增强自身在面对不同患者影响时的 “抵抗力”,确保能够持续以专业稳定的状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 寻求外部支持的重要性

如果从业者发现自己无法处理病人带来的影响时,积极寻求同事或上级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让他们获得有力的支持和专业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应对面临的状况。

例如,有一位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在接待一位有严重童年创伤经历且伴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自己也陷入了焦虑和担忧之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继续帮助来访者。这时,他及时向上级咨询师求助,详细描述了来访者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感受和困惑。上级咨询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先是安抚了年轻咨询师的情绪,让他明白在面对这类复杂棘手的案例时出现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要学会及时调整,随后一起梳理来访者的问题,从更专业的角度制定了后续的咨询策略,比如如何逐步建立来访者的安全感、引导其正确面对创伤等。

又比如,在精神科病房里,一位护士在长期照顾一位有暴力倾向且病情反复的精神疾病患者后,心理压力很大,对工作产生了恐惧和抵触情绪。她向科室的护士长和其他资深护士倾诉了自己的困扰,同事们纷纷分享自己曾经应对类似情况的经验,如如何与这类患者建立良好沟通模式、怎样做好自我防护以及合理安排工作节奏等,同时给予她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她重新调整状态,以积极的心态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由此可见,懂得在必要时寻求外部支持,是从业者保障自身心理健康以及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举措。

结语

心理学专家、精神病专家等从业者在长期大量接触心理有问题和精神病人的过程中,确实存在被病患影响的可能性,无论是情绪思维方面,还是类似感应性精神障碍等风险,在实际工作中都有体现,咨询师群体中受来访者影响的情况也并不罕见。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诸多可以避免或减轻这种影响的因素,从专业能力角度,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心理医生的专业训练以及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认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工作性质及协作角度来看,精神科医生的群体协作以及从业者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也意义重大。

对于这些从业者而言,要充分重视可能面临的被病患影响的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方式来应对,保障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通过了解这一话题,也能对心理学专家、精神病专家等群体的工作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明白他们在帮助病患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克服着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共同为心理健康事业贡献着力量。希望在未来,从业者们都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且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