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脑梗风险与预防

31岁白领快速转头竟脑梗,青年如何远离脑梗风险?

作者:范致远
2025-10-18 10:40:01阅读时长2分钟943字
神经科脑梗青年脑梗椎动脉夹层颈部动作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预防措施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颈部按摩血管弹性颈部血管颈部疼痛眩晕康复治疗

近期,南京31岁白领黄先生因快速转头引发椎动脉夹层,最终导致脑梗。黄先生长期伏案工作,加班后颈部酸痛,快速转头后出现眩晕、行走困难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好在他及时就医,在黄金时间窗内接受治疗,避免了严重后遗症。江苏省人民医院近三年接诊35岁以下脑梗患者数量增长42%,这一事件引发了大家对颈部动作安全和青年脑梗风险的关注。

小小转头危害大?椎动脉夹层病理机制揭秘

椎动脉穿行于颈椎横突孔,位置固定,很容易受到机械性损伤。当我们快速转头、甩头或者接受暴力按摩时,颈椎过度活动,就会导致血管壁内膜撕裂,血液渗入血管壁形成“假腔”,使得血管局部狭窄或闭塞。内膜撕裂处表面粗糙,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脑血管,像黄先生就是血栓脱落堵塞了小脑动脉,引发小脑梗死,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常见的高危动作有快速颈部活动,如转头超过45度、后仰过久、突然侧屈;外力冲击,像车祸颈部撞击、剧烈运动甩头、非专业颈部按摩;还有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前倾,血管慢性受压。黄先生连续加班颈部肌肉僵硬,快速转头就成了发病的诱因。

青年脑梗呈上升趋势?危险因素大起底

近年来,35岁以下脑梗患者占比上升,江苏省人民医院数据显示近三年增长42%,年轻患者多是白领、程序员等久坐职业群体。他们长期伏案导致颈部血管慢性压迫,缺乏运动降低血管弹性,熬夜、高盐高脂饮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夹层患者常以突发“撕裂样”后颈部疼痛就诊,还会有眩晕、复视、猝倒等非典型脑梗表现,容易被误诊,延误黄金救治时间。高风险人群包括IT、设计等长时间低头工作者,颈部肌肉持续紧张导致血管供血不足;结缔组织病、纤维肌发育不良患者,血管结构脆弱易撕裂;还有频繁颈部按摩、街边“快速矫正颈椎”、健身时颈部负重不当的人群。

如何远离脑梗风险?预防与应急处理有妙招

日常颈部活动要缓慢轻柔,避免突然发力。正确的拉伸方法是下巴缓慢贴近胸部,再缓慢侧向耳垂至肩峰,后仰时控制角度≤30度。办公时每30分钟活动颈部,使用人体工学椅保持颈椎中立位,电脑屏幕与眼睛平齐。接受颈椎理疗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拒绝“咔嚓声”暴力复位。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头颈CTA或MRA检查,监测血管结构。如果突发颈部剧痛和眩晕,要立即就医,发病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关键期,不要因为“症状缓解”而延误就诊。长期来看,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结缔组织病患者要定期评估血管弹性,避免剧烈运动。 黄先生的案例提醒我们,规范颈部动作、改善习惯、强化监测,可降低青年脑梗发病风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