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综艺节目《地球超新鲜》“黑暗料理”挑战环节中,演员陈星旭和林一面对羊脑、羊胸腺等动物内脏吃得津津有味,与多数嘉宾的排斥形成鲜明对比,被网友调侃为“异食兄弟”,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不过,营养学家指出动物内脏食用存在安全风险,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传统饮食与现代食品安全的讨论。
动物内脏食用暗藏四大健康风险
- 寄生虫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羊脑、胸腺等内脏是弓形虫、囊虫、旋毛虫等寄生虫的温床。若未彻底高温烹饪,像100℃持续煮沸10分钟以上,虫卵或幼虫就可能存活。曾有案例显示,生食或半熟内脏导致脑囊虫病,引发癫痫、颅内压增高等严重症状。而且羊胸腺作为免疫器官,可能残留细菌(如沙门氏菌)或病毒,屠宰、储存环节卫生不达标,就易引发急性胃肠炎。
- 胆固醇过量与心血管疾病:动物脑组织胆固醇含量极高,羊脑每100克含约2500毫克胆固醇,远超每日300毫克的推荐摄入量。长期过量摄入,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中风风险。研究表明,每周食用一次动物脑组织的中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不食用者高40%。
- 激素残留与代谢紊乱:胸腺是调节免疫功能的内分泌器官,可能含有未代谢的激素物质。如果动物饲养过程中使用促生长激素,残留成分可能干扰人体激素平衡,尤其对儿童发育、甲状腺功能产生潜在影响。
- 过敏与消化系统刺激:内脏蛋白质结构复杂,部分人群可能因基因差异对特定成分过敏,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高蛋白、高脂肪的内脏会加重胆囊负担,诱发胆绞痛或胰腺炎。
揭开公众认知误区与个体差异的面纱
- 传统饮食与现代安全的冲突:在云南、北方部分地区,羊脑、羊杂汤是传统滋补食品,但它的安全依赖于规范的屠宰检疫和烹饪流程。节目中的食材若未明确标注检疫合格信息,可能会让观众忽视加工标准。
- 个体味觉与耐受性的基因差异:约25%的人群携带“苦味基因变异”,对内脏腥味敏感度较低,更易接受重口味食物。陈星旭、林一的“异食”表现或许与基因有关,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 职业需求与心理暗示的叠加:演员为了角色需要,可能提前适应特殊饮食,比如拍摄“吃货”角色前刻意练习食用非常规食材。节目中的“挑战”场景也会强化心理暗示,降低恶心阈值。
动物内脏安全食用与理性消费攻略
- 食材处理准则:烹饪时要确保内脏中心温度达到75℃以上并持续1分钟以上,彻底杀灭寄生虫及病原体。采购时选择具备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供应商,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内脏。
- 食用频率与人群限制:健康人群每月食用动物脑类不超过1次,每次控制在50克以内;胸腺等其他内脏可适量搭配蔬菜炖煮,减少胆固醇摄入。高血脂、肝肾疾病患者及孕妇应完全避免食用动物脑;儿童、甲状腺疾病患者需谨慎食用胸腺类食材。
- 家庭烹饪改良:可以用姜汁、蒜蓉等调料中和腥味,或搭配酸性食材(如柠檬汁)辅助杀灭寄生虫。还可与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西兰花)同煮,延缓胆固醇吸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增强免疫力。
- 公众教育与监管:娱乐节目设置高风险食材时,应明确标注食用风险提示,避免误导观众模仿。社区可联合疾控部门开展“动物内脏安全食用”讲座,针对农村地区普及寄生虫预防知识。 陈星旭和林一的“异食”行为虽属个人偏好与职业需求,但健康风险不可小觑,公众应平衡娱乐与饮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