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巨大儿防控策略

狙击巨大儿!这些防控策略你一定要收好!

作者:范致远
2025-09-14 10:50:01阅读时长3分钟1064字
妇产科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营养医疗监测母婴健康胎儿生长糖耐量试验产前检查分娩预案低GI饮食胰岛素治疗产后监测新生儿血糖多学科团队合理增重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透露,“十四五”期间我国儿童健康指标显著改善,出生巨大儿发生率连续五年下降,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降低,6至17岁儿童平均身高增加。不过,出生巨大儿的高风险性仍需关注。

巨大儿发生率飙升,背后原因几何?

上世纪80年代,巨大儿发生率仅3%,到本世纪初已升至7%-8%,个别地区高达12.5%。“十四五”期间经系统干预,巨大儿发生率实现五连降。巨大儿发生率上升,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孕期营养失衡,部分孕妇过度补充热量和营养素,像盲目增加蛋白质、脂肪摄入,致使胎儿过度生长。二是妊娠期糖尿病(GDM)管理不足,GDM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胎儿胰岛素分泌增加,易造成脂肪堆积。三是医疗监测滞后,部分孕妇未定期监测胎儿生长,难以及时发现胎儿体重超标风险。另外,高收入地区营养过剩问题突出,且部分家庭存在“胎儿越大越健康”的错误观念。数据显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生育巨大儿的概率是正常孕妇的3-5倍;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超15公斤,胎儿超重风险增加60%。

巨大儿降临,母婴健康危机四伏?

巨大儿对母婴健康危害极大。分娩时,母亲剖宫产率上升,在巨大儿分娩中占比超40%;产程延长使会阴III-IV度撕裂概率增加3倍,产后出血风险提高20%。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较正常体重婴儿高10倍,臂丛神经损伤风险增加5倍,宫内窘迫概率提升15%。远期来看,巨大儿成年后肥胖风险增加2-3倍,糖尿病患病率较正常体重新生儿高50%,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别上升12%和15%;分娩时产道挤压还可能导致脑部微损伤,使部分儿童出现注意力缺陷或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而且,巨大儿并发症导致的医疗费用比正常分娩增加40%-60%,加重了家庭与医保支出压力。

如何狙击巨大儿,这些防控策略请收好!

个体层面要做好孕期管理。营养上,孕妇每日热量摄入应控制在2200-2500千卡,蛋白质不超过1.2g/kg体重,脂肪占比<30%;定期监测体重增长,孕中晚期每周不超0.5公斤,并用胎儿B超生长曲线评估。所有孕妇在孕24-28周要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GDM者通过饮食调控(如低GI饮食)与胰岛素治疗(用药请遵医嘱),将血糖控制在空腹<5.3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 医疗系统也要优化方案。产前对胎儿体重预测达3800克以上的孕妇,提前制定分娩预案,备好产钳、胎头吸引等助产器械,组建多学科团队应对肩难产。产后要监测新生儿血糖,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监测(正常值3.3-7.8mmol/L),出现低血糖者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 政策与社会支持也不可或缺。医保应将GDM筛查与胎儿生长监测纳入报销范围,降低经济负担。同时,通过社区孕妇学校、“健康中国”APP等平台,传播“合理增重”理念,纠正“胎儿越大越健康”的误区。 关注巨大儿问题,做好多层级防控,才能保障母婴健康,降低慢性病风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