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类型的药疹Unspecified Drug eruptions
编码EH6Z
关键词
索引词Drug eruptions、未特指类型的药疹、药疹、药物疹、药疹,NOS、药疹,未特指类型
缩写药物性皮炎
别名Drug-Eruption-Not-Specified-Type、Drug-Rash-Not-Specified-Type
未特指类型药疹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用药史与临床表现关联性:
- 明确在皮疹出现前7-14天内有可疑药物使用史(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
- 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再激发试验禁止使用因有严重风险)。
- 排除特定类型药疹:
- 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固定性药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特定亚型。
- 用药史与临床表现关联性:
-
支持条件(临床特征):
- 典型皮肤表现(需满足≥2项):
- 多形性皮疹(红斑/丘疹/斑丘疹/荨麻疹样皮损混合存在)。
- 瘙痒评分≥7分(0-10分量表)。
- 皮疹分布广泛(累及躯干及四肢近端)。
- 黏膜轻度受累:
- 口腔/结膜轻微红斑(无显著糜烂或溃疡)。
- 典型皮肤表现(需满足≥2项):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全部"必须条件" + ≥2项"支持条件"。
- 高度疑似:满足"必须条件"中的用药史关联 + 1项"支持条件",但需皮肤活检支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基础实验室检查] A --> C[特殊免疫学检测] A --> D[皮肤病理学检查] A --> E[药物过敏原检测] B --> B1(血常规+CRP) B --> B2(肝肾功能) B --> B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C --> C1(血清总IgE) C --> C2(特异性IgE检测) D --> D1(皮肤活检) E --> E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 --> E2(斑贴试验-慎用)
判断逻辑:
- 血常规+CRP:
-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 提示炎症反应
- 嗜酸粒细胞>0.5×10⁹/L → 支持变态反应机制
- 皮肤活检:
- 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表皮海绵水肿 → 符合药疹病理特征
- 无角质细胞坏死/表皮全层坏死 → 排除严重药疹亚型
-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刺激指数≥2 → 提示T细胞介导的药物过敏
- 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0.5×10⁹/L | 提示变态反应参与,需排查其他过敏性疾病 |
血清总IgE | >100 IU/mL | 非特异性指标,>200 IU/mL时增加药物过敏可能性 |
ALT/AST | >3倍正常值上限 | 提示药物性肝损伤,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
血清肌酐 | >1.5倍基线值 | 警示药物性肾损伤风险,多见于NSAIDs或抗生素诱发 |
皮肤活检病理 | 界面性皮炎改变 | 确诊价值高,海绵水肿为主提示轻症;表皮坏死则升级为重症药疹 |
四、诊断流程图
mermaid graph LR S[疑似药疹患者] --> A{用药史明确?} A -- 是 --> B{皮疹多形性+广泛分布?} A -- 否 --> X[重新评估其他皮肤病] B -- 是 --> C{黏膜损害程度} B -- 否 --> Y[考虑特定型药疹] C -- 轻度红斑 --> D[实验室筛查] C -- 糜烂/溃疡 --> Z[升级为重症药疹评估] D -- 嗜酸↑/IgE↑ --> E[皮肤活检] D -- 均正常 --> F[停药观察] E -- 海绵水肿 → G[确诊未特指型药疹] E -- 表皮坏死 → H[按重症药疹处理]
五、总结
- 诊断核心:用药史与皮疹的时序关联 + 排除特定亚型。
- 关键检查:皮肤活检(金标准)辅以嗜酸粒细胞/IgE检测。
- 警示征象:肝酶/肌酐异常提示系统损害风险,需紧急干预。
- 治疗原则: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 对症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 WHO《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指南》
-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药疹诊疗共识》
-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药疹专题综述
- RegiSCAR严重皮肤不良反应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