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部位未特指Unspecifie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编码8B00.Z
关键词
索引词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脑出血,部位未特指、脑出血、出血性卒中NOS、出血性梗死NOS、高血压脑出血、脑血管出血、脑出血,NOS、脑出血NOS、出血性脑血管意外NOS、出血性脑血管意外
缩写ICH、脑内出血
别名Intra-cerebral-hemorrhage、Cerebral-hemorrhage、Brain-bleed、脑出血未特指部位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瞳孔反应评分
--
双瞳孔反应--
无瞳孔反应--
单瞳孔反应--
数据不可获取GCS睁眼反应评分
--
睁眼不可测试--
语言刺激时单眼或双眼睁开--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单眼或双眼睁开--
单眼或双眼自发睁眼--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无睁眼GCS肢体运动评分
--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异常屈曲--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伸直--
依指令动作--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定位刺激位置--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回缩--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无反应--
运动评分不可测试GCS语言反应评分
--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无发音--
可说出单字--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仅能发出无意义声音--
说话语无伦次、答非所问--
说话正常、有条理--
口语得分不可测试关联情况
--
昏迷--
脑干卒中综合征具有病因
--
孤立性淀粉样脑血管病--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脑静脉血栓形成8B22 某些特指的脑血管病
8B22.7
脑动脉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8B22.7Y
其他特指的脑动脉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8B22.7Z
未特指的脑动脉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8B22.C
遗传性脑血管性疾病8B22.CY
其他特指的遗传性脑血管性疾病8B22.CZ
未特指的遗传性脑血管性疾病8B22.3
孤立性淀粉样脑血管病8B22.40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8B22.C0
CADASIL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综合征8B22.1
脑静脉血栓形成8B22.B
烟雾综合征8B22.8
高血压性脑病8B22.0
脑动脉夹层8B22.2
脑血管收缩综合征8B22.43
颈动脉海绵窦瘘8B22.9
偏头痛性卒中8B22.A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8B22.5
未破裂性脑动脉瘤8B22.70
原发性脑动脉炎8B22.4
颅内血管畸形8B22.4Y
其他特指的颅内血管畸形8B22.4Z
未特指的颅内血管畸形8B22.Y
其他特指的脑血管病8B22.6
家族性囊状脑动脉瘤8B22.42
硬脑膜动静脉瘘8B22.41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8B22.C1
CARASIL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综合征8B22.C1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 高血压病
BA03
高血压危象BA02
高血压性肾病BA01
高血压性心脏病BA04
继发性高血压BA04.Y
其他特指的继发性高血压BA04.Z
未特指的继发性高血压BA00.1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BA00.2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BA04.2
单纯收缩期继发性高血压BA00.0
舒张期高血压合并收缩期高血压BA04.1
单纯舒张期继发性高血压BA04.0
舒张期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收缩期继发性高血压BA00
原发性高血压BA00.Y
其他特指的原发性高血压BA00.Z
未特指的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部位未特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脑出血,部位未特指(ICD-11编码:8B00.Z)是一种非创伤性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脑组织中的一种急性神经功能紊乱。该类别用于描述那些在诊断时未能明确具体出血位置的情况。尽管具体的解剖学定位不明确,但这种类型的脑出血仍属于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与其他已知部位的脑出血相似。
病因学特征
-
主要病因:
- 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所有自发性脑内出血病例的70%左右。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壁增厚、变硬,形成微小动脉瘤,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容易破裂。
- 血管结构异常:先天性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等血管异常,这些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如血压波动或轻微外伤)更易破裂。
- 凝血障碍:使用抗凝药物或存在凝血因子缺陷的患者,例如血友病患者,因凝血机制受损而增加了出血风险。
- 淀粉样血管病: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由于β-淀粉样蛋白沉积于脑小血管壁上引起血管脆弱化。
- 其他因素:包括肿瘤出血、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脓肿继发出血等。
-
诱因:
- 生活习惯因素: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饮食以及肥胖。
- 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上的过度压力都可能成为脑出血发作的触发点。
- 剧烈运动或其他活动:如用力排便也可能诱发脑出血。
病理机制
- 直接压迫:当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进入周围正常脑组织,造成局部缺血甚至坏死。
- 占位效应:随着出血量增加,形成的血肿体积增大,进一步挤压脑实质,可能导致中线移位或脑疝形成。
- 炎症反应:血液成分渗入脑组织中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促进水肿形成并加重神经细胞损害。
- 缺氧再灌注损伤:部分区域虽然没有直接受到血肿影响,但由于血液循环受阻经历短暂缺血后再灌注过程,从而产生额外的氧化应激伤害。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急性起病,常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状态下发生。
- 头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 神经功能缺失依据出血位置不同而异,可能出现偏瘫、言语障碍、感觉异常等症状。
- 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迅速陷入昏迷状态。
参考文献:上述信息基于综合多个权威医疗资源整理而成,并参考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等相关专业文献内容。请注意,对于“部位未特指”的脑出血情况,在实际临床实践中需要通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来尽可能地确定出血的具体位置,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