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伴脑实质出血的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without parenchymal haemorrhage
编码8B00.4
关键词
索引词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without parenchymal haemorrhage、不伴脑实质出血的脑室内出血、脑室内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 [possible translation]、非创伤性脑室内脑内出血 [possible translation]、脑室出血 [possible translation]、非创伤性脑室内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室出血
同义词intraventricular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nontraumatic intraventricular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ventricle haemorrhage、ventricular haemorrhage
缩写IVH
别名非创伤性脑室出血、脑室系统出血、脑室内积血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瞳孔反应评分
--双瞳孔反应--无瞳孔反应--单瞳孔反应--数据不可获取GCS睁眼反应评分
--睁眼不可测试--语言刺激时单眼或双眼睁开--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单眼或双眼睁开--单眼或双眼自发睁眼--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无睁眼GCS肢体运动评分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异常屈曲--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伸直--依指令动作--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定位刺激位置--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回缩--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无反应--运动评分不可测试GCS语言反应评分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无发音--可说出单字--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仅能发出无意义声音--说话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说话正常、有条理--口语得分不可测试发生部位
XA26E8 脑室
XA1XM1侧脑室脉络丛XA1H64第三脑室XA1B86第四脑室脉络丛XA83T2中脑导水管XA45Y8侧脑室XA6J38室管膜XA9KX2脉络丛XA1804第四脑室XA53A3第三脑室脉络丛关联情况
8B26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
8B26.50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8B26.Y其他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Z未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5腔隙综合征8B26.5Y其他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Z未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1单纯感觉性腔隙综合征8B26.4大脑后动脉综合征8B26.1小脑卒中综合征8B26.2大脑中动脉综合征8B26.0脑干卒中综合征8B26.3大脑前动脉综合征8B26.3昏迷具有病因
8B26.3孤立性淀粉样脑血管病8B26.3脑血管动静脉畸形8B26.3脑静脉血栓形成8B26.3脑海绵状血管畸形 高血压病
BA03高血压危象BA02高血压性肾病BA01高血压性心脏病BA04继发性高血压BA04.Y其他特指的继发性高血压BA04.Z未特指的继发性高血压BA00.1单纯舒张期高血压BA00.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BA04.2单纯收缩期继发性高血压BA00.0舒张期高血压合并收缩期高血压BA04.1单纯舒张期继发性高血压BA04.0舒张期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收缩期继发性高血压BA00原发性高血压BA00.Y其他特指的原发性高血压BA00.Z未特指的原发性高血压不伴脑实质出血的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不伴脑实质出血的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without parenchymal haemorrhage)是指血液在脑室系统内积聚,且无实质性脑组织(脑实质)内的出血证据。此类出血通常源于脑室壁、脉络丛或其邻近血管的破裂。根据ICD-11分类标准,该病症归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下的颅内出血类目。
病因学特征
-
原发性因素:
- 脉络丛血管异常: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先天性或获得性血管结构异常。
- 高血压相关病变:长期高血压可能诱发脉络丛或脑室旁穿支动脉病变,但此类病因在原发性脑室内出血中相对少见。
- 感染性疾病:如脑室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炎症可导致血管壁损伤,引发出血。
- 肿瘤:脑室内或邻近脑室系统的肿瘤(如脉络丛乳头状瘤)可能直接侵蚀血管导致出血。
-
继发性因素:
- 凝血功能障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增加自发性出血风险。
- 医源性操作:脑室穿刺、脑室腹腔分流术等操作可能损伤血管。
-
生理与病理诱因:
- 早产儿:生发基质未成熟毛细血管破裂是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主要机制,而非脉络丛本身。
- 老年患者: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或微小动脉瘤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遗传性疾病:如COL4A1基因突变相关血管病,可导致脑室旁血管结构异常。
病理机制
-
脑脊液循环障碍:
- 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可阻塞脑脊液通路,引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
- 血凝块分解后释放的铁离子等物质可能诱发脑室壁胶质增生。
-
炎症与毒性作用:
- 出血后激活小胶质细胞及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加剧继发性脑损伤。
- 脑室内积血可能刺激室管膜细胞,影响脑脊液分泌与吸收平衡。
-
机械效应:
- 大量出血可扩张脑室,压迫周围丘脑、下丘脑等结构,导致意识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急性颅内压增高:突发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
- 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等,与脑室扩张速度及脑干受压相关。
- 神经功能异常:如瞳孔不等大(中脑受压)、去脑强直(脑干受累)等,但典型局灶性缺损(如偏瘫)少见。
-
辅助检查发现:
- CT影像:脑室内高密度铸型影,无脑实质血肿(需排除出血来自邻近微小血肿破入)。
- MRI检查:梯度回波序列(GRE)可敏感检测微量出血,并评估慢性期含铁血黄素沉积。
- 脑脊液分析:仅在病情稳定时谨慎行腰椎穿刺,可见均匀血性脑脊液(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需结合影像)。
参考文献:
- 不同种类的脑室内出血的病因有哪些
- 脑室内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