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患所致癫痫Epilepsy due to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
编码8A60.1
关键词
索引词Epilepsy due to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脑血管疾患所致癫痫、中风相关癫痫
缩写脑血管病癫痫、中风后癫痫
别名脑卒中后癫痫、脑血管意外后癫痫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8A68 癫痫发作类型
8A68.4全面强直-阵挛发作8A68.5全面阵挛性发作8A68.2失神发作,典型8A68.1失神发作,非典型8A68.0局灶性无意识的癫痫发作8A68.7全面失张性发作8A68.6全面强直性发作8A68.Y其他特指的癫痫发作类型8A68.Z未特指的癫痫发作类型8A68.3局灶性意识清醒的癫痫发作具有病因
脑缺血
8B11.42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50未特指的颅外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0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40伴分水岭梗死的全脑低灌注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1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Y其他特指的脑缺血8B1Z未特指的脑缺血8B11.4其他已知病因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2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2Y其他特指的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2Z未特指的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3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5病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5Z未特指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44夹层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20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22反常栓塞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51未特指的颅内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缺血性脑卒中8B10.0一过性黑矇8B1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B10.Y其他特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B10.Z未特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B11.21主动脉弓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43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41其他非粥样硬化动脉疾病引起的脑缺血性卒中8B11.41缺血或出血未知的卒中 颅内出血
8B00.5多部位脑出血8B01.2未知动脉瘤或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蛛网膜下腔出血8B02非创伤性硬膜下出血8B00.0脑深部半球出血8B00.3小脑出血8B0Z未特指的颅内出血8B01.1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0.2脑干出血8B00.4不伴脑实质出血的脑室内出血8B00脑出血8B00.Z脑出血,部位未特指8B00.1脑叶出血8B03非创伤性硬膜外出血8B01.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疾患所致癫痫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脑血管疾患所致癫痫(ICD-11编码8A60.1)是指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事件引发的癫痫。这种癫痫源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实质损伤,引发神经元网络异常同步放电,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病因学特征
-
脑血管事件类型:
- 缺血性中风:脑动脉阻塞引起缺血性损伤,神经元坏死和胶质瘢痕形成,构成致痫灶的病理基础。
- 出血性中风:
- 脑实质出血:血液成分的直接毒性作用及占位效应损伤周围脑组织
- 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发生率较低,主要与急性颅内压骤升和血管痉挛相关
-
病理生理机制:
- 急性期(≤7天):脑水肿、代谢紊乱和血脑屏障破坏导致神经元兴奋性急性升高
- 慢性期(>7天):胶质增生、铁沉积和神经网络重塑形成持续性致痫灶
-
相关因素:
- 年龄:高龄人群因脑血管病高发而风险显著增加
- 病变部位:累及大脑皮层(特别是颞叶、顶叶)时致痫性更强
- 基础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可加重脑血管损伤程度
病理机制
-
神经网络重构:
- 损伤区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代偿性增多,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减少
- 瘢痕组织机械牵拉导致周围神经元膜电位不稳定
-
分子水平改变:
- 损伤区NKCC1/KCC2离子转运体比例失调,引起GABA能信号由抑制性转为兴奋性
- 炎症因子(IL-1β、TNF-α)上调NMDA受体表达,增强神经元兴奋性
临床表现
-
发作类型特征:
- 局灶性发作(占比约80%):表现为局限性的运动/感觉症状,可伴意识保留
- 局灶继发全身性发作:局灶症状进展为双侧强直-阵挛抽搐
- 癫痫持续状态:在急性脑血管事件中发生率可达10-15%
-
病程特征:
- 早发性癫痫(≤7天):多由急性代谢紊乱引发,预后相对较好
- 迟发性癫痫(>7天):提示存在结构性致痫灶,复发风险显著增高
参考文献:神经科学教科书(如《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专业期刊文章(如《Epilepsia》、《Stro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