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方面未特指Unspecifie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
编码2A81.Z
关键词
索引词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方面未特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β细胞淋巴瘤、DLBC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缩写DLBCL
别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方面未特指、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not-otherwise-specified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方面未特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淋巴结或结外组织活检显示弥漫性浸润的大型B淋巴细胞(细胞核≥正常巨噬细胞核大小或>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
- 免疫组化证实B细胞起源:CD20/CD79a/PAX5阳性,且CD3阴性。
- 排除特定亚型:
- 通过免疫组化(CD10/BCL6/MUM1)及分子检测无法归入已知亚型(如GCB型、ABC型、EBV阳性DLBCL等)。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与分子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快速进展的无痛性淋巴结肿大(颈部/腹部/腋窝)。
- 伴全身"B症状":发热(>38℃)、夜间盗汗、6个月内体重下降>10%。
- 分子遗传学特征:
- MYD88/CD79B/EZH2基因突变(见于60%-80%病例)。
- BCL2/BCL6/MYC基因重排(双打击/三打击淋巴瘤需排除)。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明确亚型分类依据(如基因表达谱缺失),需同时满足:
- 典型组织学形态(弥漫性大B细胞浸润)。
- 排除其他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如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实验室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组织活检]
D --> E[免疫组化]
D --> F[分子检测]
C --> G[分期评估]
G --> H[骨髓检查]
G --> I[CNS评估]
判断逻辑:
- 组织活检(核心):
- 切除活检优于穿刺活检,确保样本量充足。
- 形态学不符时需重新取材。
- 免疫组化分层:
- Hans算法:CD10+/BCL6+/MUM1- → GCB型;其他组合 → non-GCB型。
- 若分型模糊(如CD10-/BCL6-/MUM1+),归类为"未特指"。
- 分子检测:
- FISH检测BCL2/BCL6/MYC重排:排除"双打击"淋巴瘤(治疗策略不同)。
- 二代测序:明确MYD88/CD79B突变(指导靶向治疗)。
- 分期影像学:
- PET-CT:SUVmax>10强烈提示淋巴瘤,基线评估病灶代谢活性。
- 增强CT:测量淋巴结大小(长径>1.5cm为阳性)。
- 特殊部位评估:
- 骨髓活检:髂后上棘穿刺,发现大B细胞浸润则分期IV期。
- 腰椎穿刺:脑脊液流式细胞术(CD19/CD20阳性提示CNS侵犯)。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乳酸脱氢酶(LDH):
- 参考值:120-246 U/L
- 异常意义:
正常上限1.5倍 → 纳入国际预后指数(IPI)高危因素,提示肿瘤负荷高。
-
β2微球蛋白:
- 参考值:0.8-2.4 mg/L
- 异常意义:
3.5 mg/L → 独立预后不良因子,与肿瘤增殖活性正相关。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
-
11×10⁹/L → 可能白血病转化(需外周血流式验证)。
-
- 血红蛋白:
- <120 g/L(男)/ <110 g/L(女) → 提示骨髓浸润或慢性病贫血。
- 白细胞计数:
-
免疫固定电泳: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
- 需排除浆细胞肿瘤转化(如Richter综合征)。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
-
EBV-DNA载量:
- 血浆>10⁴ copies/mL:
- 提示EBV相关DLBCL(需结合EBER原位杂交)。
- 血浆>10⁴ copies/mL: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确诊路径:组织活检+免疫组化是基石,分子检测排除特殊亚型。
- 关键鉴别:
- 免疫组化模糊病例需加做CD30/ALK排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 纵隔肿块需鉴别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CD23+/CD30弱+)。
- 预后分层:
- IPI评分依赖LDH/β2微球蛋白/ECOG评分等实验室指标。
参考文献:
-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5版)
- NCCN B细胞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2025)
- 《Blood》期刊 DLBCL分子分型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