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衣原体病Other diseases due to chlamydiae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09
子码范围1C20 - 1C2Z

关键词

索引词Other diseases due to chlamydiae
同义词chlamydial infection nos、chlamydiosis NOS、chlamydial disease、衣原体感染NOS、衣原体病NOS、衣原体病
缩写OTC
别名杂类衣原体病、其他类型的衣原体感染

其他衣原体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其他衣原体病是由除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等常见种类外的衣原体菌种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这些疾病涵盖了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反刍动物衣原体(Chlamydia pecorum)等所致的各类病症,如结膜炎、腹膜炎、鹦鹉热等。临床表现多样,从轻微的眼部炎症到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不等。


二、医学定义

衣原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独特的生命周期,包括元体(EB, elementary body)和网状体(RB, reticulate body)两个阶段。元体为感染形式,通过黏附并进入宿主细胞后转化为网状体进行复制,随后再重新形成新的元体释放以传播感染。不同衣原体菌种可通过宿主特异性或组织嗜性差异,引发呼吸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眼部及全身性感染。


三、病因:病原学机制

  1. 病原体特性

    • 鹦鹉热衣原体:主要通过与禽类接触传播至人类,引起呼吸道或全身性感染。
    • 反刍动物衣原体:常见于牛、羊等牲畜,人类感染多因接触患病动物引发结膜炎或关节炎。
  2. 感染机制

    • 衣原体通过表面黏附素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诱导细胞内吞并形成包涵体。
    • 通过调控宿主细胞凋亡通路、干扰免疫信号转导等机制实现持续感染,导致组织炎症或器官损伤。

四、病因: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1. 主要传播途径

    • 呼吸道吸入:鹦鹉热衣原体通过干燥的禽类排泄物或分泌物形成气溶胶传播。
    • 直接接触: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胎盘组织等污染物。
    • 母婴传播:特定衣原体种类(如沙眼衣原体)可经产道传播,但其他衣原体垂直传播罕见。
  2. 高危人群

    • 禽类养殖人员、兽医、屠宰场工作者等职业暴露群体。
    • 免疫功能受损者(如器官移植术后、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者)感染后易进展为重症。
  3. 合并感染风险

    • 衣原体感染引起的黏膜屏障破坏或免疫抑制状态,可能继发细菌(如链球菌)或真菌(如念珠菌)感染。

依据来源:丁香园《衣原体》、有来医生网《衣原体感染》、中国科学技术馆《衣原体病》及相关科研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