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破伤风Obstetrical tetanu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1C14

关键词

索引词Obstetrical tetanus、产科破伤风、产褥期破伤风、破伤风伴流产或异位妊娠
同义词puerperal tetanus、tetanus in the puerperium
缩写产科Tetanus、OT
别名生产后破伤风、分娩后破伤风

产科破伤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产科破伤风是一种由革兰氏阳性菌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主要发生在怀孕期间或终止妊娠后6周内的女性。这种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在无氧环境下繁殖并产生毒素,进而导致骨骼肌纤维持续收缩和痉挛。


病因学特征

  1. 病原体特性

    • 破伤风梭菌为一种厌氧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以及动物粪便中。其孢子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能长期存活于外界环境中。
    • 该菌可通过任何类型的开放性伤口侵入人体,特别是分娩过程中的不洁操作(如使用未消毒器械断脐)、流产或异位妊娠时创口污染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感染。
  2.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含有破伤风梭菌的物质而引起感染,尤其是当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时更易感染。
    • 在产科背景下,非无菌条件下的分娩处理是常见的感染源之一。

病理机制

  1. 毒素作用

    • 破伤风梭菌产生的外毒素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其中,痉挛毒素对神经系统具有高度亲和力,可沿神经轴索逆向运输至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的功能,从而导致肌肉紧张性和阵发性痉挛。
    • 溶血毒素虽然毒性较弱,但同样参与局部组织损伤过程,促进炎症反应加剧。
  2. 免疫反应

    • 机体初次接触破伤风毒素后会产生特异性抗体,但因毒素扩散迅速且作用时间短,故初次感染时往往来不及形成有效保护。因此,接种疫苗预防成为控制该疾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

    • 一般为3-21天,平均7-10天。潜伏期越短通常预示病情越重。
  2. 典型症状

    • 牙关紧闭: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咀嚼肌强直,难以张口。
    • 面部表情异常:“苦笑面容”,由于面肌受累所致。
    • 颈部僵硬:颈项强直,头部略向后仰。
    • 全身肌肉抽搐:包括背部、腹部及四肢肌肉均可出现间歇性强直性痉挛。
    • 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患者可能伴有出汗增多、血压波动、心率失常等症状。
  3. 其他伴随症状

    • 高热、烦躁不安、甚至意识障碍也可能出现;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导致死亡。

参考文献:

  • 《中华传染病杂志》
  •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破伤风的官方指南
  • 中国日报网相关报道
  • 正保医学教育网提供的医学教育资源

请注意,上述信息基于现有权威资料整理而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解框架。对于具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请遵循专业医疗人员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