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性胃炎Lymphocytic gastritis
编码DA42.3
关键词
索引词Lymphocytic gastritis、淋巴细胞性胃炎
别名胃假性淋巴瘤、反应性淋巴滤泡性胃炎、灶性淋巴组织增生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淋巴细胞性胃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淋巴细胞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炎,其特征为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良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病变。病理学上以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显著增生为特征,可形成淋巴滤泡,但不同于淋巴瘤的恶性增殖。既往曾用名包括反应性淋巴滤泡性胃炎,而"胃假性淋巴瘤"因可能引起临床误解已逐渐被弃用。诊断需依赖内镜活检组织学检查,需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继发因素。
病因学特征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是主要病因之一。其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及滤泡形成。
-
免疫相关机制:
- 部分患者与免疫异常相关,如乳糜泻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但尚未明确是否为直接因果关系。需注意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如A型胃炎)的病理特征区分。
-
其他诱因:
- 长期药物刺激(如NSAIDs)、胆汁反流等可能加重黏膜损伤。饮食因素(如高盐饮食)和环境应激的关联性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病理机制
-
淋巴细胞浸润特征:
- 以黏膜层T淋巴细胞(CD3+)浸润为主,部分病例可伴B细胞聚集形成滤泡。浸润深度通常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不同于淋巴瘤的全层浸润。
-
腺体结构改变:
- 淋巴细胞聚集导致胃腺体萎缩或破坏,但无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特征。需与胃MALT淋巴瘤鉴别,后者可见淋巴上皮病变和单克隆性增殖。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约50%患者无症状。常见表现包括:
- 上腹隐痛或灼痛:与进食无明确相关性
- 消化不良症状:早饱、腹胀、嗳气
- 缺铁性贫血:因慢性黏膜糜烂导致隐性失血
- 注意:低蛋白血症及外周水肿罕见,若出现需排查其他疾病(如Menetrier病)
-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约50%患者无症状。常见表现包括:
-
内镜下表现:
- 典型表现为胃窦或胃体黏膜皱襞增粗伴结节样隆起,表面可伴糜烂或浅溃疡。需与早期胃癌(如平坦型病变)鉴别,确诊依赖多点活检。
参考文献:《胃肠病学》、《中华消化杂志》、《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等相关医学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