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胃反流引起的胃炎Gastritis due to duodenogastric reflux
编码DA42.5
关键词
索引词Gastritis due to duodenogastric reflux、十二指肠胃反流引起的胃炎、胆汁反流引起的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
同义词Bile reflux gastritis、Gastritis due to biliary reflux
缩写DGRG
别名胆汁逆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液反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引起的胃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十二指肠胃反流引起的胃炎(Duodenogastric Reflux-induced Gastritis,DGR-induced Gastritis),也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胰酶、碳酸氢盐及消化液)异常反流入胃腔,导致胃黏膜发生化学性炎症反应。这种反流在生理状态下可短暂出现,但当反流量超过胃黏膜的耐受阈值时,其含有的胆盐成分和碱性物质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
病因学特征
-
幽门功能障碍:
- 幽门括约肌的张力调节异常是核心发病机制,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特别是Billroth II式吻合)、幽门成形术后,或继发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硬皮病等系统性疾病
- 括约肌松弛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持续逆向流动,使胃内pH值升高并激活胰酶
-
解剖学因素:
- 先天性幽门发育不良、胃十二指肠术后解剖结构改变(如Roux-en-Y吻合术)
- 病理性因素如腹腔巨大肿瘤、妊娠子宫压迫等引起胃十二指肠压力梯度改变
-
胃肠动力紊乱:
- 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失协调(逆向移行性运动复合波)、胃排空延迟
-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可能加重动力障碍
-
胆胰系统异常:
- 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导致胆汁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
- 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分泌成分改变可能增强黏膜损伤作用
病理机制
-
黏膜屏障损伤:
- 结合型胆盐通过去污作用溶解胃黏膜表面磷脂层,解离的胆酸可激活NF-κB通路
- 胰蛋白酶反流导致黏液层降解,碳酸氢盐分泌受抑制,形成"酸-酶协同损伤"
-
炎性级联反应:
- 损伤上皮释放IL-8、TNF-α等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浸润
- 活性氧自由基(ROS)过量产生导致DNA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典型表现为餐后加重的上腹部灼痛,常伴有胆汁性呕吐(苦味黄色液体)
- 慢性病程者可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
- 当合并糜烂或溃疡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征象
参考文献:基于上述搜索结果整理而成,具体资料来源为《搜狗百科》及其他公开可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