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胃炎Unspecified Gastritis
编码DA42.Z
关键词
索引词Gastritis、未特指的胃炎、胃炎、非感染性胃肠炎、急性胃感染、急性胃十二指肠炎、急性胃窦炎、婴儿非细菌性胃肠炎、胃炎NOS、慢性胃窦炎、慢性胃底胃炎、慢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糜烂、胃十二指肠炎、胃黏膜炎症、慢性胃炎,不可归类于他处者、慢性胃炎NOS、急性胃炎,不可归类于他处、急性胃炎NOS、急性胃炎、其他急性胃炎
缩写NCG
别名慢性胃炎-未分型、急性胃炎-未分型、胃粘膜炎症-未特指、胃部炎症-未特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未特指的胃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胃炎(Unspecified Gastritis)是指胃黏膜存在炎症反应,但通过现有临床检查未能明确具体亚型或病因的病理状态。该诊断适用于不符合特定分类标准(如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的病例。根据ICD-11编码DA42.Z,本分类包含具有非特异性胃炎表现且病因未明的临床情况。
病因学特征
-
感染性因素:
- 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胃炎的重要致病菌,但在未特指的胃炎中可能因检测时机、技术敏感性或菌量不足等因素未能明确检出。
-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可能引发胃黏膜炎症,但在未特指情况下其病原学作用常难以证实。
-
非感染性因素:
- 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黏膜防御机制受损,是已知致病因素,但在未特指的胃炎中可能缺乏明确用药史或剂量-效应关系证据。
- 化学因素:长期接触酒精、刺激性物质或腐蚀性化合物可能诱发黏膜损伤,但具体暴露史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常不明确。
- 自身免疫反应:虽存在免疫介导的胃黏膜损伤机制,但在未特指的胃炎中尚未检测到特征性自身抗体或典型病理改变。
- 胆汁反流:十二指肠胃反流可能参与发病过程,但其作为独立致病因素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
物理因素:
- 应激状态:严重生理应激可能诱发急性胃黏膜病变,但在未特指病例中常缺乏明确应激源与病变的时间关联证据。
- 机械刺激:内镜检查或异物损伤等物理因素可能被纳入鉴别诊断,但通常可通过病史排除。
-
其他因素:
- 代谢紊乱: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可能影响黏膜修复,但尚未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
- 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基因多态性导致的黏膜易损性增加,但相关研究证据尚不充分。
病理机制
-
黏膜屏障破坏:
- 多种潜在致病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削弱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使胃酸、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直接接触上皮细胞。
- 跨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异常可能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
-
炎症反应调控失衡:
- 固有层中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提示慢性炎症过程,但缺乏特异性分布模式。
- 促炎细胞因子(如IL-8、TNF-α)与抗炎因子动态平衡失调可能参与疾病进展。
-
修复障碍:
- 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可能导致黏膜萎缩倾向,但尚未达到可分类为萎缩性胃炎的程度。
- 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异常可能影响损伤后修复过程。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急性病程:突发上腹烧灼痛、恶心,偶可伴随一过性呕吐,严重病例可能出现黏膜糜烂伴少量出血。
- 慢性病程: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早饱感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内镜表现常不平行。
参考文献:
- 《中华消化杂志》
- 《胃肠病学》
请注意,上述内容基于目前可获取的可靠资料整理而成,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