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牙周炎毁了牙!快行动起来守护口腔健康!
2025-07-23 11:25:01阅读时长3分钟1329字
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口腔里的“小怪兽”,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牙齿健康。很多人一提到牙周炎,就担心会走到拔牙这一步。其实,拔牙是治疗牙周炎的极端手段,并非首选。近期数据显示,我国牙周炎患病率不容小觑,不过大家别慌,只要及时治疗,大部分情况是可以避免拔牙的。那如何科学判断是否需要拔牙,又该采取什么应对策略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牙周炎啥情况得拔牙?医学判断标准大揭秘
- 牙齿松动程度分级:松动到Ⅲ度就危险了:牙齿松动程度分为Ⅰ - Ⅲ度。Ⅰ度和Ⅱ度松动还有治疗保留的希望,而Ⅲ度松动就比较严重了,牙齿可水平移动超过1mm。这是因为牙槽骨支撑结构被严重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就像房子的地基塌了,房子也就岌岌可危,这时拔牙可能就是无奈的选择。
- 牙槽骨吸收量化:超过根长2/3很棘手:牙槽骨就像牙齿的“土壤”,当它吸收超过根长的2/3时,牙齿就失去了功能性支撑。通过CT影像学检查能清晰看到牙槽骨的情况。不同的吸收程度治疗选择也不同,如果吸收程度轻,还可以通过一些治疗手段保住牙齿;但吸收严重,可能就只能拔牙了。大家可以学习一些CT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自己也能大致判断一下。
- 感染扩散风险:严重并发症要警惕:牙周脓肿的形成是因为牙周的细菌感染。一旦感染扩散,可能会引发颌面部蜂窝织炎、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曾经有患者因为牙周炎感染扩散,引发了颌面部蜂窝织炎,脸肿得像馒头一样,痛苦不堪。还有数据显示,牙周致病菌侵袭牙髓会导致牙髓坏死,这种情况下也可能需要联合拔牙。所以当感染扩散时,拔牙可能是紧急处理的必要手段。
- 治疗无效判定:指标变化说明问题: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手术治疗有引导组织再生术等。判断治疗是否有效,要看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值)、附着丧失比例等指标的变化。如果这些指标没有改善甚至恶化,就说明治疗失败,可能要考虑拔牙了。
牙周炎分阶段咋干预?科学管理方案来啦
- 早期预防性护理:三重清洁保健康:早期预防很关键,咱们可以采用巴氏刷牙法、牙线和冲牙器三重清洁方案。巴氏刷牙法要注意45度角颤动,重点清洁舌侧。牙线使用C形法清洁邻间隙。冲牙器能辅助清洁牙齿缝隙。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牙周维护,清除龈下菌斑,这对预防牙周炎很有意义。
- 中期治疗配合:术前术后有要点:牙周手术前,可能需要进行抗生素预处理,比如阿莫西林 + 甲硝唑7日疗法。术后24小时冰敷,3日后热敷。术后饮食也有讲究,先吃流食过渡,注意营养补充。像阿司匹林这类可能引起出血风险的药物,要提前告知医生。
- 拔牙后系统管理:7天愈合期和3个月复查计划:拔牙后的7天愈合期很重要,要用氯己定含漱液(15ml含漱1分钟,每日2次),还要注意保护血凝块。3个月复查计划也必不可少,自己可以记录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BOP)等自我监测指标。
- 长期口腔健康管理:个性化档案和饮食方案:建立个性化口腔档案,记录吸烟史、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饮食上,多吃含有升汞、茶多酚等天然抑菌成分的食物。不同甜味剂对口腔菌群影响不同,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选择对口腔健康有益的甜味剂。
牙周炎拔牙别慌!全周期管理理念要跟上
牙周炎拔牙决策是有科学性和必要性的,但其实通过规范治疗,80%的早期病例都能避免拔牙。大家一定要建立“预防 - 治疗 - 维护”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如果出现牙龈出血持续超过2周、牙齿移位等预警信号,要在2周内完成专业检查。成年人也要定期进行牙周评估,这对保持口腔健康非常重要。别让牙周炎这个“小怪兽”破坏我们的口腔健康,行动起来,守护好我们的牙齿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