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本来该神清气爽,但不少人刚醒就突然头晕——要么翻身时天旋地转,要么起床站不稳,甚至差点摔倒。其实这不是“没睡好”那么简单,背后藏着4种常见健康问题,咱们一一说清楚。
耳石症:耳朵里的“小石头”在捣乱
耳朵深处有个负责平衡的感受器,里面有小小的碳酸钙结晶(叫耳石)。要是耳石意外掉出来,就像轴承里进了沙子,会搅乱平衡系统的运转——这就是“耳石症”。这种病在40岁以上人群里挺常见,每100个人就有3个左右会得。典型表现是:突然晕一下(一般不超过1分钟),翻身、仰头的时候更厉害,感觉站不稳但耳朵不响,能自己好但容易反复。
医生通过Dix-Hallpike试验(一种检查手法)加眼震电图,大多能确诊,90%的患者做3次手法复位就能明显好转。但切记要找专业康复师指导,自己乱操作可能越搞越糟。
睡眠质量:没睡够的大脑“平衡感会失灵”
现在人比20年前平均少睡1个半小时,这会直接影响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研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发现,深度睡眠不足的话,小脑没法提前预判体位变化——比如你翻身时,大脑没反应过来,就会突然晕。
想改善睡眠,可以试试这几招:固定作息(每天睡觉、起床时间差不超过30分钟);睡前1小时别碰手机、电脑(蓝光会打乱睡眠节奏);卧室温度保持18-22℃(太烫太冷都睡不香);睡前喝杯200ml左右的温牛奶。
体位性低血压:起床太快,血压“跟不上”
早上起床时,血压波动特别大,能差20-30mmHg,所以特别容易犯体位性低血压——也就是“站起来太快,血压没跟上,脑袋缺血晕过去”。日本循环器学会的指南强调,中老年人起床要遵循“三个30秒”原则:
- 醒后先在床上坐30秒;
- 再把双脚垂到床沿坐30秒;
- 扶着墙站30秒,再慢慢走路。
家里测血压的结果显示,坚持这么做,晨起晕倒的风险能降三分之二。60岁以上的人可以买个电子血压计,每天记记早上和晚上的血压波动。
脑血管预警:头晕可能是“大脑供血不足”的信号
50岁以上的人,如果头晕一直不好,还出现这些情况,得赶紧警惕脑血管问题:单侧肢体麻木、说话含糊、看东西重影、剧烈呕吐。德国神经科学会的研究说,8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发病前3天会先出现“预警性头晕”——这是身体在“报警”。
40岁以上的人最好每年做次经颅多普勒超声,看看脑血流速度正常不正常,提前排查风险。
科学应对全攻略
想把头晕的风险降下来,做好这5点:
- 初步自检:记下来头晕什么时候犯、晕多久、做什么动作会诱发(比如翻身、起床);
- 环境调整:卧室装个夜灯(晚上起夜不用摸黑),床边放个扶手(起床时能扶一把);
- 饮食管理:每天吃盐不超过5g(大概一啤酒盖的量),太咸会让血压波动更大;
- 复位指导:确诊耳石症后,跟着医生学Epley手法复位(别自己试网上的“土方法”);
- 紧急预案:要是头晕还伴着持续头痛、意识不清、站都站不稳,赶紧打120。
特别提醒:网上传的“颈椎转动复位法”别乱试!2022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就报道过,有人这么做导致了椎动脉夹层(很危险的血管损伤)。不管什么复位操作,都得去医院找专业医生做。
清晨头晕不是小问题,可能是耳石、睡眠、血压或脑血管在“提醒”你要注意健康。记好自检要点,调整生活习惯,该检查的别偷懒,就能把头晕的麻烦慢慢解决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