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排尿时发现尿液像洗肉水一样,还伴随灼热感、刺痛感,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典型表现很有特点——约85%的患者会先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也就是尿里能看到血,但没有疼痛感),还有30%会同时有排尿灼热、刺痛这些尿路刺激症状。这些症状和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肿瘤为什么会导致血尿和尿痛?3个关键原因
1. 肿瘤血管长得“不结实”
膀胱里的肿瘤生长时,会分泌一种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物质,催生很多新生血管。但这些血管结构不完整,壁比正常毛细血管薄1/3,膀胱收缩(比如排尿时)就容易破裂出血,这就是血尿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肿瘤里的微血管越多,血尿可能越严重。
2. 炎症因子引发“恶性循环”
肿瘤细胞会释放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引发膀胱的化学性炎症,还会降低尿液里的抗菌物质浓度。这样一来,膀胱癌患者尿路感染的概率是健康人的4倍以上,而慢性炎症又会反过来加速肿瘤生长,导致尿痛等刺激症状。
3. 肿瘤坏死导致“二次破坏”
当肿瘤长得太大,中心部分得不到足够血液供应就会坏死。坏死组织会释放一种叫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物质,破坏周围的组织,导致出血范围扩大。这种情况在直径超过3厘米的肿瘤里更常见。
有血尿和尿痛,不一定是膀胱癌!教你区分
血尿加尿痛不是膀胱癌独有的,还要和泌尿系结石、腺性膀胱炎等疾病区分,主要看3点:
- 疼痛类型:肿瘤引起的疼痛是持续性隐痛,而结石是突然发作的剧烈绞痛(像“刀绞”一样);
- 血尿时间段:膀胱癌大多是“全程血尿”(排尿从头到位都有血),占82%;而尿路感染多是“终末血尿”(最后几滴尿有血);
- 全身表现:肿瘤患者常伴随体重不明原因下降、乏力、贫血(比如脸色苍白、头晕),而结石或感染一般没有这些全身症状。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检查!
如果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尽快做系统检查——早期诊断能大大提高治愈率。常用的检查包括:
- 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查核基质蛋白22、膀胱肿瘤抗原等指标,能辅助判断尿中有没有肿瘤细胞;
- 泌尿系超声:无创、方便,能发现0.5厘米以上的膀胱占位病变;
- 膀胱镜检查:把细长的内窥镜通过尿道伸进膀胱,直接观察内部情况,至今仍是确诊膀胱癌的“金标准”。
不想得膀胱癌?做好这3级防控
膀胱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烟、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比如染料、橡胶、化工产品)、长期尿路感染等,针对性防控要分“三级”:
- 一级预防(没病先防):戒烟能降低40%的膀胱癌风险!还要尽量避免接触芳香胺类物质,比如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要戴手套、穿防护服;
- 二级预防(早发现):5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尿液细胞学筛查,能早期发现异常细胞;
- 三级预防(术后防复发):做了膀胱癌手术的患者,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做膀胱灌注治疗,防止肿瘤复发。
日常做好2件事,降低膀胱癌风险
研究证实,生活方式调整能有效降低膀胱癌风险:
- 多喝水:每天喝够2500毫升水(大概5瓶500毫升的矿泉水),能稀释尿液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膀胱的刺激,风险能降低53%;
-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白菜花、甘蓝这些蔬菜里的成分,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可能起到防癌作用;
- 职业防护:如果工作中要接触染料、橡胶、化工产品,一定要做好防护,定期查尿液细胞学,早发现异常。
总之,膀胱癌的早期信号主要是“无痛性肉眼血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别不当回事,及时检查才能早诊断早治疗。而通过戒烟、多喝水、定期筛查这些简单的方式,就能有效降低膀胱癌的风险,守护泌尿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