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耳痛别忽视!三步科学护理降低中耳炎母婴风险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17 17:25:0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91字
详解孕期中耳炎的三大应对策略,包括科学清洁耳道、妊娠期安全用药选择及及时就医的重要性,结合最新医学指南解析孕期耳部健康管理方案,帮助准妈妈平衡治疗效果与胎儿安全。
孕期中耳炎耳道清洁抗生素妊娠安全耳鼻喉科激素变化胎盘屏障阿莫西林头孢类产检记录
孕期耳痛别忽视!三步科学护理降低中耳炎母婴风险

孕期耳痛很容易被忽略,但准妈妈因为激素变化,其实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雌激素升高会让连接中耳和喉咙的咽鼓管黏膜肿胀——就像感冒时鼻子堵了一样,中耳里的分泌物排不出去,慢慢积成水,变成细菌滋生的“小池塘”。2022年《产科与妇科医学杂志》的研究提醒,如果中耳炎没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严重的还会影响胎儿供氧。接下来从清洁、用药、就医和长期管理四个方面,教大家怎么科学应对。

耳道清洁:轻一点,别“帮倒忙”

孕期清洁耳朵一定要“温柔优先”。优先用3%的双氧水,操作时侧躺着,把双氧水滴进外耳道口,等泡泡冒一会儿(这是在帮着带出来里面的分泌物)。2023年《耳鼻喉科临床技术》强调,孕期耳道皮肤更敏感,别用酒精这类刺激的液体。如果觉得双氧水有点刺激,可以用“1份双氧水+10份生理盐水”的混合液,既能减轻不适,又能保持清洁。还要注意:棉签只能擦外耳道口的分泌物,绝对别往耳道里面伸——耳道里的鼓膜很薄,戳到容易受伤!

用药选择:安全第一,别自己乱选

2021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的指南明确,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属于孕期相对安全的B类药——因为分子大、和身体里的蛋白结合多,不容易通过胎盘影响宝宝。但用药前一定要先做细菌检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找到针对性的病菌,避免用错药。能局部用滴耳液就先不用口服或输液;如果需要全身用药(比如输液),疗程别超过7天——研究显示超过这个时间,可能增加新生儿黄疸的风险。激素类药(比如地塞米松)能短期用缓解咽鼓管的肿胀,但得盯着血糖变化,一定要听医生的。

就医时机:别等“疼得受不了”再去

孕期中耳炎发展速度是普通人的1.8倍,得学会“三级预警”:

  1. 一级预警(症状出现48小时内):如果只是耳闷、稍微有点听不清,先在家用上面说的方法护理观察;
  2. 二级预警(症状持续72小时没好转):如果还低热(不到38℃)或者耳道流水,赶紧去门诊做耳内镜检查;
  3. 三级预警(出现这些情况要急诊):剧烈耳痛、高烧(超过38℃)、明显听不清或者头晕——这些是炎症加重的信号,得立刻去急诊。 看病时一定要带产检本,医生会根据孕周调整用药。检查中耳积水的声导抗检测是安全的,但孕晚期做气压测试要小心。

长期管理:生完孩子也别忘关注耳朵

2022年《柳叶刀》子刊的研究发现,孕期反复得中耳炎的妈妈,产后突然耳聋的风险比普通人高近一半。所以产检时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以前的耳部毛病,建立一份“耳部健康档案”——包括听力检查结果、用过的药、感染过几次。产后3个月一定要查听力(纯音测听),哺乳期用药得问医生“会不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

孕期耳朵不舒服,要记住“三不原则”:别自己乱吃药、别拖着不去看、别用力挖耳朵。每次看完病,把检查结果、用的药记在一张“耳部健康卡”上,下次产检给医生看,这样能动态跟踪情况。其实只要医患一起好好管理,既能控制炎症,又能最大限度保护宝宝安全。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