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健康需要科学认识和正确防护。油耳和中耳炎都是耳部常见问题,但一个是先天生理特征,一个是后天炎症病变,搞清楚两者的区别,对保护听力很重要。
本质差异:天生的“油耳朵” vs 后天的“发炎”
油耳是天生的生理现象,由ABCC11基因决定——东亚人群里大概30%的人有这种基因特征,表现为耳道耵聍腺分泌旺盛,产生油性耳屎(耵聍)。而中耳炎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和咽鼓管功能、免疫力、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儿童咽鼓管还没发育成熟,发病率比成人高很多。
临床表现:慢vs急,不一样的“耳朵信号”
油耳的人,两边耳朵都会有分泌物增多,是淡黄色的粘稠液体,偶尔觉得耳朵堵。听力好坏和耵聍堆得多少有关,清干净后听力马上就恢复。急性中耳炎则是突然发作,一边耳朵剧烈疼痛,像心跳一样跳着疼,还会牵连到同侧下巴,常伴发烧、耳鸣,听声音不清楚;如果鼓膜破了,会流出带血或脓性的分泌物。
病因机制:基因说了算vs感染找上门
油耳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近研究还发现,这种基因和腋臭也有关系。中耳炎的感染主要有三个途径:通过咽鼓管(占70%以上)——比如感冒、过敏性鼻炎导致咽鼓管不通,细菌就会窜进中耳;通过外耳道或鼓膜(比如掏耳朵太狠弄破鼓膜);还有血液传播。游泳呛水会增加外界细菌感染的风险。
怎么区分?3个关键点帮你辨清楚
- 疼痛:油耳不会自己疼,只有耵聍堵了或掏耳朵太狠,才会短暂不舒服;中耳炎是持续疼,越疼越厉害,晚上更明显。
- 分泌物:油耳的分泌物油油的、能拉丝,没味道;中耳炎的是脓或黏脓,可能带血,有腥臭味。
- 听力:油耳的听力下降和耵聍多少成正比,清了就好;中耳炎会觉得耳朵闷,听力一直不好,还可能越来越严重。
处理原则:油耳要“温和”,中耳炎要“分阶段”
油耳护理重点是“温和清洁”:每周用37℃左右的生理盐水冲洗耳朵;别用棉签等工具往耳朵深处掏;如果耵聍堵得厉害,可以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 中耳炎治疗要分阶段:急性期(前3天)用全身抗生素,配合局部热敷;渗出期用局部滴耳液控制感染;如果是慢性病变,鼓膜穿孔超过2个月,可能需要做鼓膜成形术。 特殊人群要注意:糖尿病患者得中耳炎容易发展成坏死性外耳道炎,要早处理;儿童如果持续发烧或有头痛、呕吐等神经症状,要及时做颞骨CT。
预防:双轨防护,护好耳道
油耳的人建议每年做1次耳内镜检查,别用酒精类清洁产品。预防中耳炎要重点防上呼吸道感染,过敏体质的人可以调理免疫力;游泳时用专用耳塞,避免污水进耳朵。
总之,油耳是天生的“小特征”,中耳炎是后天的“炎症病”,分清两者的区别,才能用对方法。不管是油耳还是中耳炎,都要遵循科学的护理和治疗原则,有问题及时找医生,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耳道和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