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手术前,备皮(也就是皮肤清洁和毛发处理)是常见的准备步骤,但它到底有没有必要,医学界一直有讨论。备皮直接关系到术后感染控制和手术安全,得结合最新的科学证据来评估。
备皮到底有什么用?
1.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我们的皮肤表面本来就有很多微生物,毛发密集区域的细菌数量比裸露皮肤多不少。规范做备皮能让皮肤表面的细菌减少90%左右,尤其是毛发区域的清洁效果更明显——用剃毛加抗菌剂清洗的方法,可以破坏毛囊里的细菌屏障,给手术切口先造一层“初级防护层”。
2. 让手术操作更精准
心脏手术需要医生看得特别清楚手术区域。毛发会挡住无菌巾贴敷,造成消毒不到的死角;要是做血管介入手术(比如放支架),还会影响穿刺的准确性。研究显示,规范备皮能让导管滑动的风险减少2/3,这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特别重要。
3. 让术后护理更省心
术后伤口渗液和毛发的刺激有关系。临床数据发现,做了规范备皮的患者,术后渗液的概率比没做的少28%,伤口敷料贴得更牢、稳定性高了40%。这可能是因为毛发少了,对正在愈合的伤口物理刺激也少了。
备皮方式有什么争议?
传统备皮现在遇到三个问题:
- 操作时间的选择: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术前2小时内备皮和前一天晚上备皮,感染率没什么差别;
- 皮肤受伤的风险:用剃刀刮毛可能会刮伤皮肤表层,反而让细菌更容易“扎根”;
- 替代方法的出现:现在有了新型皮肤保护膜和更有效的消毒剂,不用剃毛也能达到备皮效果。
国际指南也调整了建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说,毛发稀疏的地方可以用加强消毒代替剃毛;我国《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感染防控共识》提出“精准备皮”理念——根据毛发密度、手术路径等情况,制定适合每个人的方案。
现在备皮有什么标准做法?
当前主流的备皮方案有三个核心要点:
- 选择性处理毛发:只剃掉影响手术操作的那部分毛发,尽量保留皮肤本身的保护屏障;
- 用复合消毒剂:比如氯己定-乙醇复合消毒剂,杀菌效果比传统碘伏好5倍;
- 优化操作时间:建议在麻醉开始后马上备皮,缩短细菌重新回到皮肤的时间。
有个心脏中心用了新方案后,切口感染率从3.2%降到1.1%,患者舒适度评分提高了40%,说明精准备皮确实有用。
患者要注意什么?
要做心脏手术的患者可以关注这几点:
- 术前主动问医生“手术路径是什么?需要备皮的范围有多大?”;
- 提前告诉医护人员自己有没有皮肤过敏史,或者皮肤有湿疹、破损等特殊情况;
- 术后多注意备皮区域有没有红肿、发热、疼痛这些异常;
- 千万别自己剃毛——自行操作很容易刮伤皮肤,反而增加风险。
要强调的是,任何备皮方案都得在医疗团队指导下做。就像权威期刊说的:“现代备皮的本质,是用科学证据平衡感染风险和患者舒适度的艺术。” 医疗决策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不是照搬老惯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