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遇到过牙龈肿痛、牙齿咬东西疼的情况,要是疼超过3天还没好,甚至伴随出血,说不定是根尖周炎找上了门——这种藏在牙根尖的炎症,像牙齿底下的“小火山”,悄悄破坏牙齿的“根基”。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根尖周炎是怎么来的、怎么识别、怎么处理,还有怎么预防。
牙齿的“地下危机”:根尖周炎的发病真相
根尖周炎的“病根”大多和牙齿的“内部问题”有关。要是牙髓炎没及时治,发展到最后,细菌会顺着牙齿内部的根管“钻”到牙根尖,形成感染的“小病灶”——有研究发现,大部分急性根尖周炎都是因为蛀牙没及时处理闹出来的。还有些“隐形伤”更危险:夜里磨牙磨出来的牙齿小裂纹、吃东西时咬合力不对造成的异常压力,甚至运动撞击留下的后遗症,都可能让细菌有机可乘。另外,糖尿病患者或者免疫力比较弱的人,得这种病的风险会更高。
疼痛信号的密码解读
根尖周炎的疼很有“特点”,能帮你早识别:咀嚼时疼痛会明显加重,尤其是刚咬下去那一下,像针扎一样锐痛;牙齿会有“飘起来”的感觉,像被无形的力量托起;要是牙龈上冒出“火山口”样的小脓包,其实是身体在试着排脓。临床上很多患者就诊时,牙齿一敲就疼。要特别注意:如果肿到下巴淋巴结区域,或者发烧了,说明感染可能扩散,得赶紧去医院。
现代牙科的“清创行动”
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根管治疗,现在有了显微根管技术,成功率能到90%以上。治疗过程像给牙齿“清理地下管道”:用三维成像找到牙齿内部的根管,用专门工具把里面的感染物质清干净,再用生物材料严严实实地填上。至于抗生素,得听医生的——它只能辅助控制感染,绝对不能代替根管治疗。
家庭护理的黄金72小时
就医前的72小时可以这样缓解:用冷敷和热敷交替减轻疼痛;含漱医生开的溶液能抑制菌斑,但得按医嘱用。还要注意:别用患侧嚼硬东西,吃软质食物比如粥、面条;如果张不开嘴或者脸越肿越厉害,得立即去医院。
预防性干预新策略
要防根尖周炎,得做好这几点:定期做牙周检查,能早期发现藏起来的根尖病变;深蛀牙及时处理,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夜里磨牙的人定制咬合垫,减少牙齿微创伤;要是得了不可复性牙髓炎,赶紧做根管治疗——这是阻止根尖周炎的最佳时机。最后记住:牙齿疼超过72小时就是警报,早干预能保住天然牙。
总的来说,根尖周炎是牙齿“根基”的隐患,大多源于蛀牙、牙髓炎没及时治,或者牙齿受了隐形伤。只要重视疼痛信号,定期检查,早做治疗,就能守住牙齿的“地下防线”,让天然牙更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