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出血持续?警惕根尖周炎风险!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1-11 15:32:4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08字
本文系统解析根尖周炎的发病机制、典型症状识别要点及现代治疗方案,重点阐述牙龈肿痛超过72小时的临床警示意义,提供家庭护理与专业治疗衔接的实用建议,帮助公众科学应对口腔感染问题。
根尖周炎牙龈肿痛根管治疗牙龈脓包牙齿叩痛牙髓病变咬合疼痛牙齿浮出感口腔感染牙科急诊
牙龈肿痛出血持续?警惕根尖周炎风险!

很多人都遇到过牙龈肿痛、牙齿咬东西疼的情况,要是疼超过3天还没好,甚至伴随出血,说不定是根尖周炎找上了门——这种藏在牙根尖的炎症,像牙齿底下的“小火山”,悄悄破坏牙齿的“根基”。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根尖周炎是怎么来的、怎么识别、怎么处理,还有怎么预防。

牙齿的“地下危机”:根尖周炎的发病真相

根尖周炎的“病根”大多和牙齿的“内部问题”有关。要是牙髓炎没及时治,发展到最后,细菌会顺着牙齿内部的根管“钻”到牙根尖,形成感染的“小病灶”——有研究发现,大部分急性根尖周炎都是因为蛀牙没及时处理闹出来的。还有些“隐形伤”更危险:夜里磨牙磨出来的牙齿小裂纹、吃东西时咬合力不对造成的异常压力,甚至运动撞击留下的后遗症,都可能让细菌有机可乘。另外,糖尿病患者或者免疫力比较弱的人,得这种病的风险会更高。

疼痛信号的密码解读

根尖周炎的疼很有“特点”,能帮你早识别:咀嚼时疼痛会明显加重,尤其是刚咬下去那一下,像针扎一样锐痛;牙齿会有“飘起来”的感觉,像被无形的力量托起;要是牙龈上冒出“火山口”样的小脓包,其实是身体在试着排脓。临床上很多患者就诊时,牙齿一敲就疼。要特别注意:如果肿到下巴淋巴结区域,或者发烧了,说明感染可能扩散,得赶紧去医院。

现代牙科的“清创行动”

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根管治疗,现在有了显微根管技术,成功率能到90%以上。治疗过程像给牙齿“清理地下管道”:用三维成像找到牙齿内部的根管,用专门工具把里面的感染物质清干净,再用生物材料严严实实地填上。至于抗生素,得听医生的——它只能辅助控制感染,绝对不能代替根管治疗。

家庭护理的黄金72小时

就医前的72小时可以这样缓解:用冷敷和热敷交替减轻疼痛;含漱医生开的溶液能抑制菌斑,但得按医嘱用。还要注意:别用患侧嚼硬东西,吃软质食物比如粥、面条;如果张不开嘴或者脸越肿越厉害,得立即去医院。

预防性干预新策略

要防根尖周炎,得做好这几点:定期做牙周检查,能早期发现藏起来的根尖病变;深蛀牙及时处理,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夜里磨牙的人定制咬合垫,减少牙齿微创伤;要是得了不可复性牙髓炎,赶紧做根管治疗——这是阻止根尖周炎的最佳时机。最后记住:牙齿疼超过72小时就是警报,早干预能保住天然牙。

总的来说,根尖周炎是牙齿“根基”的隐患,大多源于蛀牙、牙髓炎没及时治,或者牙齿受了隐形伤。只要重视疼痛信号,定期检查,早做治疗,就能守住牙齿的“地下防线”,让天然牙更耐用。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