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遭遇牙齿疼、牙龈肿或者牙齿敏感,不少准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甜蜜烦恼”——数据显示,相当多孕妇会出现这些口腔问题。可别小看这些“小毛病”,它们可能通过炎症影响全身健康。今天就来聊聊孕期口腔护理的常见误区,再教大家科学应对的方法。
孕期口腔护理的四大误区,你中了吗?
误区一:孕前口腔没问题,孕期就不用管了
怀孕后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尤其是雌激素升高,会让牙龈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就算孕前口腔状态很好,不少准妈妈孕中期也会出现牙龈红肿、发炎的情况。所以孕期不能放松,还是要定期做口腔检查。
误区二:刷牙出血就换漱口水代替
只靠漱口水根本清不掉牙菌斑——就算是含氯己定的漱口水,长期用还可能让牙齿变色。其实正确的做法是用软毛牙刷,学“改良Bass刷牙法”,再配合牙线清洁牙缝,用机械摩擦的方式把牙菌斑蹭掉,这才是解决出血的关键。
误区三:孕期牙齿松动是正常的,没办法
牙齿松动不是怀孕本身导致的,主要是牙周有炎症。而且有牙周炎的准妈妈,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只要好好控制牙菌斑,定期做牙周检查和基础治疗,就能维持牙周健康,避免牙齿松动。
误区四:孕期牙痛只能硬扛
牙上的感染可能引发全身炎症,要是疼得吃不下饭,还会影响胎儿营养。其实现在牙科有规范——孕中期(4-6个月)是处理急症的相对安全期,做好防护的话,可以做必要的拍片和对症治疗,不用硬扛。
孕期科学护牙,这样做就对了
饮食管理:吃对了,口腔少麻烦
饮食上要注意这几点,帮口腔保持酸碱平衡:- 少吃多餐,减少食物在嘴里停留的时间;- 吃了酸的东西(比如橘子、酸奶),先立刻用清水漱口,过30分钟再刷牙;- 多吃需要嚼的含钙食物(比如芹菜、坚果),能促进唾液分泌——唾液可是口腔的“天然清洁工”。
日常清洁:步骤对了,菌斑清干净
日常清洁要做对这几步:- 选有敏感模式的电动牙刷,震动别太猛;- 学会用牙线,重点清后牙的牙缝(那里最容易藏脏东西);- 可以偶尔用低浓度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帮着调整口腔里的菌群环境。
应急处理:突然疼了,别慌
要是突然出现问题,按这几步处理:- 如果牙齿剧烈跳痛(可能是牙髓炎),赶紧去看牙医做开髓引流;- 冠周炎发作(比如智齿周围肿疼),可以用交替冲洗的方法控制感染;- 牙龈老出血,可以用点促愈合的药,但一定要听医生的。
产科+口腔科,一起守护口腔健康
孕期口腔检查应该算进常规产检里,要是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看牙医:- 牙龈出血超过3天还没好;- 牙齿一直钝痛,或者咬东西就疼;- 脸肿了一块;- 张不开嘴,或者咽东西费劲。
最后要提醒的是,没控制好的口腔感染可能通过炎症影响胎盘功能。所以建议准妈妈孕早期就做口腔健康评估,制定适合自己的护理方案——把口腔照顾好,也是母婴保健很重要的一部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