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增生别忽视!四大诱因+防治方案全解析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1-16 10:00:5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34字
牙龈增生的四大核心诱因,结合临床研究数据解析发病机制,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预防策略,重点强调口腔健康管理的科学方法与关键细节。
牙龈增生牙菌斑激素变化药物反应
牙龈增生别忽视!四大诱因+防治方案全解析

刷牙时牙刷总被牙龈卡住、牙龈摸起来肿肿的,看起来比正常更厚,这些情况可能是牙龈增生的信号。牙龈增生是很常见的口腔问题,它的形成和很多因素有关,下面这四个常见诱因要特别注意。

牙菌斑的持续刺激

不认真刷牙、口腔卫生没做好,导致牙菌斑堆积,是牙龈增生最主要的原因。牙菌斑里的有害细菌会释放能刺激牙龈的物质,长期下来引发慢性炎症。要是菌斑没及时清掉,过了48小时就会慢慢变硬,变成牙结石——牙结石表面坑坑洼洼的,特别容易再粘细菌,越积越多,炎症也越来越重,形成恶性循环。

激素变化的影响

内分泌变化会让牙龈更敏感。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怀孕的女性,激素波动大,得牙龈炎的概率比普通人高35%。雌激素会让牙龈里的毛细血管变“通透”,炎症物质更容易跑出来刺激牙龈;孕酮(也就是孕激素)升高的话,牙龈里的炎症物质(比如前列腺素E2)会增加近3倍,让牙龈增生更严重。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有些药物会导致牙龈增生,比如抗癫痫的苯妥英钠、抑制免疫力的环孢素,还有一些降压药(比如钙通道阻滞剂)。这些药会干扰胶原蛋白的分解,导致牙龈组织里的物质越堆越多,慢慢变厚。长期吃这些药的人,40%-50%会出现牙龈变厚的情况,而且用药剂量越大,增生可能越明显。

全身性疾病的牵连

一些全身病也会影响牙龈。比如白血病患者,异常的白细胞会跑到牙龈里,约25%的人会出现牙龈增生;糖尿病患者血糖高,牙龈里一种能破坏组织的酶会变多,让牙龈的修复能力变差;缺乏维生素B的话,牙龈也会肿得厉害,要注意和其他原因区分开。

多维度防控策略

做好日常清洁

用改良Bass刷牙法:把牙刷和牙龈沟呈45度角,轻轻用力,刷每个牙的内外侧和咬合面;再用牙间刷或者冲牙器清理牙缝里的脏东西。研究显示,正确刷牙能清掉约78%的菌斑,再用牙缝刷的话,后牙区的清洁效果能提升40%。

合理用抗菌产品

含氯己定的抗菌产品(比如漱口水),能有效减少牙菌斑。临床试验发现,正确用这类产品能减轻牙龈炎症,但长期用可能会让味觉变淡,建议别连续用太长时间,最好听医生的。

试试口腔益生菌

口腔益生菌能“抢位置”,把有害细菌挤走,平衡口腔里的菌群。比如含嗜酸乳杆菌等特定菌株的益生菌,能减少牙龈下面的有害细菌。建议找医生推荐有临床研究支持的产品,别自己乱买。

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异常,别拖,尽快找牙医:牙龈从淡粉色变成暗红色;碰一下牙龈,出血超过30秒都止不住;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超过3毫米(用牙签戳的话,能扎进去挺深);牙齿之间的位置变了(比如原本紧挨着的牙,现在中间有缝了,或者牙歪了)。医生可能会用工具检查牙周,拍牙片,或者抽个血看看,区分是药物引起的、还是遗传的龈纤维瘤,或者其他原因。

临床数据显示,只要规范治疗,牙龈增生的复发率能控制在15%以下。建议每3-6个月去医院做一次专业的牙周护理,让医生帮你监测牙龈情况,建立长期的检查档案。把牙龈护好,不仅能解决刷牙卡、牙龈肿的麻烦,还能减少全身的炎症,对心血管健康也有好处。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