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发现牙龈边缘有白色硬块,以为是“骨刺”,其实大多是牙结石——牙垢里出了名的“顽固分子”。它是口腔微生物与矿物质共同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粘在牙齿上特别难清理。
牙结石是怎么“养”出来的?
牙结石不是突然长出来的,有个循序渐进的“养成过程”:一开始是菌斑附着期——细菌分解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黏糊糊的生物膜(就是牙菌斑);接着进入矿化启动期——唾液中的钙、磷离子和细菌代谢物结合,菌斑开始慢慢变硬;最后是硬化成型期——经过72小时以上的持续沉积,最终变成硬邦邦的结石。
有两类人要特别注意:吸烟者因尼古丁改变唾液成分,结石形成速度比常人快2.3倍;爱喝茶的人,茶多酚与金属离子结合,也会加速结石生成。
白色硬块藏着哪些健康风险?
牙结石的危害是一步步加重的:初期可能只是牙龈发红、肿胀(颜色和形状改变);中期会形成牙周袋(牙龈与牙齿间的缝隙深度超过3mm,里面容易藏细菌);晚期可导致牙槽骨吸收——支撑牙齿的骨头被侵蚀,牙齿可能松动甚至脱落。临床数据显示,重度牙周炎患者中,牙结石覆盖面积平均达牙面的68.5%。
更值得警惕的是,《国际口腔科学杂志》最新研究发现,牙结石携带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等病原体,会通过炎症反应影响全身健康。
科学对付牙结石的“三大法宝”
1. 专业洗牙是关键
超声波洁牙设备通过28-32kHz高频震动实现温和清洁,配合手用器械可清除90%以上的可见结石。建议每6-12个月洗一次牙,能让牙周炎复发率降低35%-40%。
2. 居家护理要做好“黄金组合”
- 电动牙刷+牙线:旋转震荡式电动牙刷比手动牙刷多清除21%的菌斑,搭配牙线能清理牙缝里的残渣;
- 冲牙器用对才有效:选脉冲模式(每分钟1200-1400次),用温水冲洗,能减少牙缝菌斑量;
- 漱口水别乱选:含0.12%氯己定的处方漱口水需遵医嘱用,普通人群建议交替用植物型漱口水。
3. 饮食上要“会吃”
- 多吃“摩擦牙”的食物:苹果(纤维含量>2.5g/100g)这类高纤维食物,咬的时候能帮着“刷”牙;
- 喝对茶:绿茶中的EGCG成分可抑制变形链球菌(致龋菌)生长;
- 少吃酸性食物:pH<5.5的碳酸饮料要控制摄入频率,餐后30分钟内别刷牙(避免酸性物质软化牙釉质后被刷伤)。
这些护理误区别踩坑
✘ 别自行用金属刮匙刮结石——容易划坏牙釉质(显微镜下可见5-8μm凹槽);
✘ 牙龈出血时别停刷牙——改用软毛牙刷继续,要是出血频繁(出血指数>3)一定要就医;
✘ 洗牙后牙缝变大是正常现象——不是牙缝真变大,是之前结石占着位置,清掉后显得缝隙明显了。
定期检查要关注这些指标
做牙周检查时,要盯着三个量化指标:牙龈出血指数(SBI)(看牙龈是否容易出血)、牙周袋深度(PD)(看牙龈与牙齿的缝隙深浅)、牙石检出率(CI-S)(看结石覆盖范围)。3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全口牙周X光片检查,早发现牙槽骨吸收(支撑牙齿的骨头被侵蚀)的问题。
总之,牙结石是口腔里的“隐形杀手”,既要靠专业洗牙清除已形成的结石,也要靠日常护理预防,定期检查能早发现问题。别等它把牙龈、牙槽骨搞坏了才重视,早防早治才能守住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