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可能有过这种体验:某天突然太阳穴一跳一跳地疼,同时某颗牙一阵一阵抽痛,喝冷的热的更难受,甚至疼得睡不着——这很可能和牙髓炎有关。作为口腔科常见的急症,牙髓炎会通过复杂的神经机制引发头部“扯着疼”,下面从几个方面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三叉神经的“信号传错”:为什么牙疼会扯着头疼?
牙髓的神经来自三叉神经——这是脸上主要的感觉神经,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感觉网”。当牙髓发炎时,会释放炎症物质持续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异常的电信号。而三叉神经节里的神经分支之间有交叉连接,导致疼痛信号在传递时“走偏”,所以牙齿的疼会让人觉得耳朵、太阳穴甚至对面脸也疼,这就是常说的“牵涉痛”。
疼痛的“放射规律”:不同牙齿疼,放射的位置不一样
牙髓炎的放射痛有固定规律:下颌后面的牙出问题,疼会放射到耳朵、下巴角;上门牙的问题,可能扯着额头、眼眶下面疼。有研究显示,约68%的急性牙髓炎患者会出现同侧头扯着疼,而且牙髓腔压力越高,这种放射痛越明显。因为疼得“分身”,患者常找不到具体是哪颗牙,得靠医生用冷热测试、咬东西试等方法才能确诊。
牙髓腔的“高压陷阱”:为什么晚上疼得更厉害?
牙髓腔是个封闭的小空间,急性炎症时,毛细血管漏出的组织液会让里面压力升高(能到30-40mmHg,差不多是正常血压的三分之一)。这种高压一直压着神经末梢,激活了对压力敏感的疼痛感受器。晚上躺着的时候,头颈部的血液回流增多,牙髓腔压力会进一步升高,所以很多人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剧痛”。
典型表现:认准这几点,别把牙髓炎当成偏头痛
牙髓炎有三个核心特征:超过70%的患者会出现夜间阵发性疼痛;热刺激后疼痛会持续10分钟以上;半侧面部疼痛,找不到具体是哪颗牙。还有约23%的人会伴随恶心、出汗等全身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偏头痛。医生检查时,会发现患牙有深龋、隐裂等牙体缺损,测牙髓活力时反应迟钝甚至没反应。
急性期缓解:这些办法能临时止疼,但别硬扛
突发剧烈疼痛时,可以先试试这些缓解方法:局部涂丁香油暂时麻醉止疼;用40℃左右的淡盐水(浓度不超过0.9%)含漱;轻柔按摩太阳穴。如果需要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物。但要记住,这些都是临时措施,必须在24小时内去医院做专业治疗——拖延会让炎症扩散,加重疼痛。
阶梯式治疗:从“减压”到“根管”,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治疗要根据病情阶段来:
- 急性期首选“开髓引流”——把牙髓腔打开,放掉里面的高压,疼会立刻缓解;
- 如果是不可逆的牙髓炎(比如牙髓已经坏死),根管治疗是标准方案——用现代显微根管技术,成功率能到90%以上;
- 治完之后要做全冠修复(戴牙冠),保护脆弱的牙体,避免咬碎。
预防也很重要:每6-12个月查一次牙,早补浅龋,别等洞深了再治。
特殊人群注意:糖尿病、孕妇要早治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牙髓炎的感染容易扩散;孕妇激素水平变化,牙龈更易发炎——这两类人出现牙疼要尽早找医生评估,别拖着。如果延误治疗超过72小时,可能会引发颌骨骨髓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也会更慢。
牙髓炎虽然疼得“钻心”,但只要及时找医生,按步骤治疗,大多能解决问题。平时注意定期查牙、早补龋齿,能有效预防。要是出现典型的“夜间疼、热刺激疼、找不到具体牙”,别硬扛,尽快去口腔科——早处理,少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