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腰椎间盘就像脊椎间的“缓冲垫”,由外层坚韧的纤维环和里面果冻状的髓核组成,主要负责帮腰椎分担压力、减震。可如果长期久坐、姿势歪扭或者总搬重物,椎间盘会加速“老化”——纤维环出现裂纹后,里面的髓核可能突破束缚,压迫到旁边的神经根。尤其是支配大腿的股神经和坐骨神经被压到时,就会传来异常信号,比如大腿根发沉、刺痛。
症状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一开始大多是腰酸酸胀胀的,随着神经压迫加重,疼痛会顺着坐骨神经的走向“串”开——有人说大腿后侧像过电一样麻疼,前侧像扛了袋米一样沉,蹲起的时候腿都打不开。特别要注意的是,咳嗽、打喷嚏这类会增加肚子压力的动作,会让放射性疼痛更明显,这一点能帮着区分是不是腰椎间盘的问题。
医生诊断的时候会结合三方面:首先做神经系统检查(比如“直腿抬高试验”,躺平抬起腿看会不会引发疼痛),然后评估肌肉力量和反射情况,最后拍片子——CT能清楚看到腰椎骨头的变化,MRI则更擅长“照”软组织,能精准找到髓核突出的方向、压到神经的程度。要提醒的是,40岁以上的人很多都有椎间盘退变,但得结合症状判断,不能只看片子就下结论。
治疗主要以保守方法为主,大概80%的患者不用手术就能好转:①急性期要记好“三不原则”——不提重物、不做弯腰动作、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②物理治疗得找专业人士指导,比如牵引不能自己瞎做,配合热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③运动康复可以试试麦肯基疗法里的“俯卧伸展”动作,但得避免用错力;④生活里要选中等偏硬的床垫,用腰垫支撑腰椎的生理曲度,办公桌椅得调到符合人体工学的高度。
如果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腿越来越没劲儿,或者大小便控制不住,就得考虑手术了。现在的微创技术比如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伤口小、恢复快,但得严格符合手术条件。术后还得接着做康复训练,防止旁边的椎间盘再出问题。
预防要融入日常的每一步:①动态坐姿——每工作40分钟就起来动5分钟,比如靠墙静蹲或者猫牛式伸展;②负重别过量——单手提的东西别超过体重的1/10,搬重物时要“深蹲+挺胸”,别直接弯腰;③控制体重——BMI超过25的人,椎间盘压力会明显增加,减减重能有效保护腰椎;④调整睡姿——侧卧时双膝之间夹个枕头,仰卧时膝盖下面垫个枕头,维持腰椎自然的生理曲度。
还有几个常见误区要避开:× 久坐时腰背完全贴紧椅背(正确做法:保持3cm左右的空隙,用腰垫支撑腰椎的生理曲度);× 疼的时候就完全卧床不动(正确做法:急性期过后要慢慢恢复适度活动);× 自己盲目做反向弯腰动作(正确做法:得在康复师指导下针对性练习);× 频繁用按摩椅使劲捶打腰部(正确做法:急性期不能用,缓解期要调至轻柔模式)。
如果下肢放射性疼痛持续2周以上还没好,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规范治疗后,85%的患者在3个月内就能恢复日常活动。其实维护腰椎健康的关键,就藏在日常的姿势里——正确的体态能有效保护下肢功能,让腰椎少“闹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