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腔的一条特殊通道,全长大概3.5厘米,一部分是骨性结构,一部分是软骨组织。它的核心功能有三个:调节中耳内的气压、引流中耳里的分泌物,还能像“屏障”一样挡住咽部的病菌。当咽喉发生急性炎症时,比如咽炎、扁桃体炎,局部黏膜会充血红肿,很可能压迫到咽鼓管,导致它没法正常通气——这就像机械阀门失灵了一样,容易引发耳鸣等耳朵的异常感觉。
炎症影响耳朵的三种方式
1. 病菌直接“钻”进耳朵
咽喉里的病菌会顺着咽鼓管的黏膜屏障,直接侵袭中耳腔,引发中耳的继发性炎症。研究发现,不少急性中耳炎患者,之前都有过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咽炎)的经历。如果炎症连累到耳朵里的听小骨链,声音的传导通路就会受阻,人会觉得耳朵闷胀、听力忽好忽坏。  
2.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伤内耳
咽喉发炎时,免疫系统可能被过度激活,释放出一些炎性因子。这些因子会影响内耳的微循环——比如让耳蜗里的毛细血管变得“通透”,破坏内耳淋巴液的平衡。这种原因引起的耳鸣,通常是持续的高频噪音(像“滋滋”“嗡嗡”声),而且不管体位怎么变,耳鸣都不会减轻。  
3. 神经“牵带”引发耳不适
咽喉部有很多敏感的神经末梢,炎症刺激这些神经后,会通过迷走神经-三叉神经的反射通路,把“异常信号”传到耳朵里。这种神经源性的耳鸣,常常和咽喉疼痛一起出现,就算抗感染治疗后咽喉不疼了,耳鸣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如果有以下情况,可能是咽鼓管功能出问题了,要重视:
- 咽喉疼痛的同时,耳朵闷胀感超过3天;
- 吞咽时耳朵里有“咕嘟咕嘟”的气泡音;
- 听力忽好忽坏,还伴着一直响的耳鸣;
- 转动脖子、抬头低头时,耳鸣的声音变大或变小。
建议出现这些症状后的72小时内,去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用声导抗测试(评估咽鼓管通气功能的检查),再结合耳内镜看看耳朵内部的情况,确定病变程度。
日常怎么保护咽鼓管?
1. 帮咽鼓管“通通气”
平时可以嚼嚼口香糖、多做吞咽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但要注意:咽喉急性发炎的时候,别用力擤鼻子——不然可能把病菌挤到耳朵里。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较弱的人要特别小心,你们得耳部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2. 给黏膜“造个舒服环境”
家里的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太干燥的话可以用加湿器。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空气污染、有粉尘的环境里,减少对咽喉和咽鼓管黏膜的刺激。  
3. 吃对食物,加固黏膜
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有助于维持黏膜细胞的完整性。最好从日常饮食中获取,比如多吃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全谷物(燕麦、糙米)和坚果(核桃、杏仁)。  
像教师、歌手这类用嗓多的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做两次耳鼻喉专项检查。早发现咽鼓管的异常,能有效预防中耳炎等并发症,降低永久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总之,咽鼓管是耳朵和咽喉之间的“重要通道”,平时多注意防护,出现问题早处理,才能守护好耳朵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