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完牙齿矫正后,都会碰到一个超纠结的问题——“多出来的”智齿到底要不要拔?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口腔护理的小讲究,今天就来帮大家把这个困扰理清楚。
智齿留不留?看这3个关键
想知道智齿要不要留,核心要看3件事:
- 萌出位置正不正
正常长出来的智齿,和旁边牙齿之间能留出0.5-1毫米的缝隙,平时用牙线就能清理干净,这种情况可以安心留;但如果是阻生智齿(比如长歪、只冒了一点头或者完全没冒出来的),会一直挤压旁边的牙齿,时间长了可能把刚矫正好的牙齿又推歪,影响效果稳定。 - 会不会伤害旁边的牙
向后倾斜的阻生智齿,很容易蹭到旁边的第二磨牙,导致牙齿表面出现小缺口,食物特别容易卡进去。这种慢性损伤早期没感觉,但时间长了可能引发蛀牙或牙周炎,等发现时往往已经有点严重了。 - 是不是细菌“窝点”
阻生智齿周围的细菌斑块比正常牙齿厚5倍,这些细菌代谢的垃圾会破坏口腔菌群平衡,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发炎、肿疼,增加感染风险。
阻生智齿的3个“坏影响”,要警惕
如果智齿是阻生的,别大意,可能悄悄带来这些问题:
- 让矫正效果反弹
临床数据显示,有阻生智齿的人,矫正后3年内牙齿反弹的概率能到43%,而拔掉智齿后,反弹概率直接降到12%——罪魁祸首就是阻生智齿一直往中间挤,把排好的牙齿又推乱了。 - 悄悄“啃”掉牙槽骨
通过CT能看到,阻生智齿会让旁边牙齿的牙槽骨吸收速度快近3倍,拍X光片常能看到“月牙形”的骨头缺损。时间长了会导致牙周病,甚至让旁边的牙松动,这种损伤有时候是不可逆的。 - 容易引发冠周炎
阻生智齿周围的细菌种类比正常区域多60%,致龋细菌数量更是翻了3倍,得冠周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就是那种牙龈肿得张不开嘴、脸肿得像包子的情况,疼起来真的特别遭罪。
到底拔不拔?按这3步做最科学
面对智齿别盲目,跟着步骤走更稳妥:
- 拍三维CT查清楚
一定要做锥形束CT(CBCT),它能把智齿的位置看得明明白白——比如牙根离神经有多近、有没有弯根。如果牙根离神经管不到2毫米,建议早点拔掉,避免以后拔牙风险更大。 - 没症状也得定期复查
如果是完全埋在牙龈里、没疼过没肿过的阻生智齿,不用急着拔,但要每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对比片子,能早发现牙根被吸收、牙槽骨变化这些小问题,避免变严重。 - 留着的话要认真清洁
如果医生说可以留智齿,一定要做好清洁——试试“三明治清洁法”:先用单头牙刷刷智齿的咬合面,再用正畸专用牙线清理智齿和旁边牙齿的缝隙,最后用含氟漱口水漱口30秒,把细菌都冲掉。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拔牙决策一定要听专业医生的!2023年临床指南说,完全埋伏且没症状的智齿可以先观察,但如果反复肿疼、旁边牙齿酸痒,或者拍片子发现有问题,就得及时拔。
做完牙齿矫正就像给口腔完成了一场“改造工程”,智齿就像工地最后的脚手架——该拆的时候别犹豫,该留的时候要好好维护。记住,每个人的口腔都是独一无二的小生态,别盲目跟风别人拔或者留,先找医生评估才是最聪明的选择。定期做口腔检查、跟着专业建议走,才能守住矫正的成果,让牙齿一直整整齐齐、健健康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