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小麻烦”,但你可能没意识到——它有时候是口腔发出的“紧急信号”,暗示里面有感染或炎症在悄悄发展。要是不当回事,小疼痛可能变成大问题,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
持续牙痛超过24小时?可能是感染在“搞事”
很多人觉得牙痛是“上火”,忍忍就过去了,但其实如果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得提高警惕——2023年《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这样的患者中87%都有正在进展的感染病灶,及时处理能让并发症风险降低60%。其实这种疼痛不是“无缘无故”的,是牙髓(牙神经)或牙周组织在“提醒”我们:里面的组织已经受损,需要赶紧干预。
三类常见牙痛的“幕后真相”
1. 智齿发炎:藏在“盲袋”里的细菌在作祟
智齿(第三磨牙)是最后长出来的牙齿,常因空间不足“长歪”或“埋”在牙龈里。这时候牙龈会盖在牙冠上,形成一个2-4毫米的“盲袋”——这里特别容易卡食物残渣,量是普通牙缝的3倍,正好给厌氧菌提供了“繁殖基地”。临床检查发现,这类感染里78%都是厌氧菌引起的,所以智齿发炎时会又肿又疼,连张嘴都困难。
2. 牙髓炎:细菌“钻”进了牙神经
蛀牙要是没及时补,会慢慢破坏牙齿外层的牙本质,细菌就会以每天0.5毫米的速度往牙髓(牙神经)里钻。等细菌突破牙髓的防御,就会引发剧烈的“跳痛”——像有人在牙里“敲鼓”,晚上疼得更厉害。美国牙髓病学会研究发现,72小时内做根管治疗的患者,术后成功率比拖到后面的高40%,所以得尽早处理。
3. 根尖周炎:细菌“攻到”牙根尖,还在蚀骨头
如果牙髓炎没治,感染会顺着牙根扩散到根尖周围的组织,慢慢腐蚀骨头——2022年用三维影像技术观察到,这种骨吸收是持续的,每年会让骨头减少0.8-1.2毫米。这时候不仅牙齿会剧烈疼痛,牙龈还可能肿起脓包,碰一下就疼得厉害。
牙痛发作时,在家这样应急(别踩误区!)
突然牙痛时,在家可以先做3件事缓解:
- 冷敷:用冰袋或冻成冰的矿泉水瓶敷脸颊,每次10分钟,歇10分钟,重复3次——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疼痛和肿胀;
- 半躺:保持45度左右的半卧位,别完全躺平,这样能降低头面部的静脉压力,让疼得轻一点;
- 含漱: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早晚各含1分钟,帮助清洁口腔,减少细菌滋生。
但这3个误区千万别踩:
- 用酒精擦牙龈:酒精会刺激牙龈黏膜,加重水肿和疼痛;
- 热敷:热敷会让血管扩张,反而让炎症扩散得更快,疼得更狠;
- 自己挑牙龈:用针、牙签或刀自行切开肿起的牙龈,很容易把细菌带进更深的组织,引发颌面部间隙感染,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去医院!
如果牙痛时还伴有以下任何一种症状,说明感染已经加重,必须马上就医:
- 面部肿得按下去有凹陷(凹陷性水肿);
- 张口困难,只能塞进2根手指;
- 发烧超过38.3℃;
- 吞咽或呼吸感到困难。
这些都是“危险信号”,再拖可能会引发败血症、颌面蜂窝织炎等严重并发症。
做好5点,从根源远离牙痛
大部分牙痛是可以通过日常护理预防的,按照国家卫健委《口腔健康行动方案》的建议,坚持做这5件事:
- 选对牙刷:用小头软毛牙刷,每3个月换一次——小头能刷到智齿和后牙,软毛不会损伤牙龈;
- 正确刷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每次刷2分钟——把牙刷放在牙龈和牙齿交界处,45度角轻轻震颤,刷完牙齿外面、里面和咬合面;
- 清理牙缝:每天用牙线或冲牙器清理牙缝——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和细菌是蛀牙、牙龈炎的“元凶”,牙刷刷不到;
- 定期检查:每6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牙医能早发现蛀牙、牙结石、牙龈炎等问题,早治疗少受罪;
- 饭后别急着刷牙:吃完东西30分钟内别刷牙——刚吃完酸性食物(比如橙子、可乐、酸奶),牙釉质会暂时变软,立刻刷牙会磨损牙釉质,导致牙齿敏感。
牙痛从来不是“小问题”,它是口腔健康的“晴雨表”。持续的疼痛、异常的肿胀或发烧,都是身体在“求救”——别硬扛,及时找专业牙医。而日常的口腔护理,才是预防牙痛的“根本”。把这些习惯坚持下来,才能让牙齿更健康,少受牙痛的折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