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刷牙时会发现牙面上有黑色斑点、斑块,或是牙缝里藏着黑色的“脏东西”,其实这些黑色改变不是“简单的脏”,而是牙菌斑、龋齿、牙结石等口腔问题的“信号”——想解决牙变黑的问题,得先搞清楚这些“黑东西”是怎么来的。
牙菌斑:黑色斑点的“初始源头”
牙菌斑不是散着的“脏东西”,而是口腔里的细菌、食物残渣和唾液蛋白缠在一起形成的“微生物膜”——相当于细菌“抱团”搭建的“小社区”。刚刷完牙的干净牙面,2小时内就会有细菌“粘”上去,6小时后就能形成肉眼可能看不到但能检测到的菌群。等细菌越聚越多,它们的代谢产物里会产生黑色素,慢慢让牙面从“干净”变“灰暗”,甚至出现黑色斑点。比如变形链球菌这种会产酸的细菌,2023年《口腔微生物学杂志》的研究就发现,它们产生的黑色素复合物,是牙面早期变色的重要原因。
龋齿:从“小黑点”到“大洞”的破坏
总吃糖、频繁喝甜饮料,等于给口腔里的产酸细菌“喂饭”——细菌分解糖会产生有机酸,这些酸会像“小凿子”一样慢慢腐蚀牙釉质(牙最外面的硬壳),形成微米级的“脱矿通道”。一开始可能只是牙面有点小黑点,等腐蚀加深、牙本质(牙釉质下面的结构)露出来,就会变成深褐色或黑色的洞。中晚期龋齿的黑色,其实是细菌代谢的黑色素沉积在坏牙里;更关键的是,龋齿一旦开始就没法“自己长好”,早期的小黑点到底是“色素沉着”还是“牙体真的坏了”,得靠医生用工具检查才能分清楚。
牙结石:硬邦邦的“黑色沉积物”
没及时刷掉的牙菌斑,在唾液里的钙、磷离子作用下会慢慢“变硬”,变成牙结石——就像湿泥巴晒干后变成硬土块。牙龈上面的牙结石一般是黄白色,但藏在牙龈下面的牙结石,因为混合了血红素(比如牙龈出血的血),常是黑色的。这种硬邦邦的结石表面很粗糙,又会粘更多细菌,形成“细菌越粘越多、结石越变越大”的恶性循环。其实只要在48小时内把刚形成的菌斑刷掉,就能防止它变成牙结石。
不想牙变黑?分三步防治
1. 日常清洁做对“基础功”
正确刷牙是关键: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毛和牙龈成45度角,小幅度“震颤”着刷牙龈和牙交界的“龈沟”(细菌最容易藏的地方),每次刷够2分钟,别“横刷”伤牙龈;电动牙刷选每分钟3万-4万次震动的,比手动刷能多清掉40%的菌斑;牙缝也要清——每天用牙线或牙缝刷,牙线拉成“C”型贴住牙面,才能把牙缝里的菌斑“刮”出来,别用牙签戳(容易伤牙龈)。
2. 漱口水选对“辅助力”
含氯己定的抗菌漱口水能抑制菌斑再生,但不能连续用超过一周(不然可能让牙面变褐或口腔黏膜干燥);想更温和的话,含茶树油的漱口水也不错——2022年临床对照试验显示,它和氯己定效果差不多,但刺激性反应少28%。
3. 专业治疗解决“深层问题”
定期洗牙:每6-12个月做一次超声波洁治,能把牙龈下5mm以内的牙结石清干净;有黑洞赶紧补:发现牙上有黑色龋洞,得找医生把坏的部分磨掉、用树脂补上,不然会伤到牙神经;想美白看情况:外源性着色(比如抽烟、喝茶染的)可以做诊室冷光美白;如果是牙本质里面变黑(比如龋齿伤到深层或牙髓坏死),可能要做贴面或牙冠修复。
这些信号提醒你:赶紧找医生
不是所有黑色改变都能自己处理,出现以下情况要马上就诊:黑色区域14天内持续扩大;冷热刺激或甜酸食物诱发持续性放射痛(比如疼到脸或头疼);牙龈萎缩伴出血、流脓;口腔溃疡超过21天没好。
其实牙上的黑色改变,本质是牙菌斑、龋齿、牙结石在“循序渐进”地破坏口腔健康——90%的变色都能通过“日常认真清洁+定期检查”预防。健康的牙应该是有珍珠光泽的,要是你发现牙面持续变黑、有黑洞或硬结石,别自己抠或用美白产品乱试,赶紧找专业牙医看看。毕竟,牙的问题越拖越严重,早发现早处理,才能保住一口好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