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不止?先搞清这5大原因再自救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11-12 09:14:16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22字
系统解析牙龈出血的常见诱因及对应处理方案,涵盖外伤、牙周病、全身性疾病等五大类原因,提供科学止血技巧和就医指导,帮助读者掌握实用口腔急救知识
牙龈出血牙周病止血方法凝血功能抗凝药物口腔护理血液疾病肝病内分泌紊乱就医指南
牙龈出血不止?先搞清这5大原因再自救

很多人都遇到过牙龈出血的问题,它的原因涉及口腔局部和全身健康多个方面。根据临床研究,我们给大家讲清楚五大类出血原因、正确处理方法,还有常见误区和就诊建议。

一、创伤性出血的应急处理

急性牙龈出血里,35%-40%是因为外伤——比如牙龈被硬东西扎到、咬到。处理要按“加压-冷敷-观察”三步来:用无菌纱布紧紧压住出血处,保持10-15分钟,再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脸颊外侧(别直接碰伤口),帮着减少肿胀和出血。如果出血超过30分钟没停,或者牙龈有明显缺口,得赶紧找口腔外科医生。要注意:别用带化学添加剂的纸巾、湿巾直接捂伤口,容易刺激皮肤。

二、牙周疾病的阶梯治疗

慢性牙龈出血里,60%以上是牙龈炎或牙周炎引起的——牙菌斑、牙结石堆在牙龈边,长期刺激就会出血。关键要做好这几步:第一,找医生洗牙(专业叫“洁治”),去掉牙龈上的牙结石,最好每6-12个月洗一次;第二,短时间用氯己定含漱液辅助;第三,学会巴氏刷牙法(刷的时候要轻压牙龈沟),用牙间刷或牙线清洁牙缝。研究发现,用带压力传感器的电动牙刷,清除牙菌斑的效果能比普通牙刷好40%。

三、系统性疾病关联性出血

还有5%-8%的出血和全身凝血问题有关,比如血友病(天生凝血因子少)、肝硬化晚期(肝脏没法正常合成凝血物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太少)。这类患者要先做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检查,再找血液科、肝病科和口腔科医生一起商量治疗方案。

四、药物相关性出血管理

吃抗血小板(比如阿司匹林)或抗凝药(比如华法林)的人,出血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处理时要记住三点:绝对不能自己停药——擅自停药会让血栓风险高5倍;要定期查INR(凝血指标,保持在2-3之间);做拔牙、洗牙前一定要让医生评估风险。如果吃的是新型口服抗凝药(比如达比加群),要留意药物代谢时间(比如有些药半天就能排出去),必要时找医生用拮抗药。

五、激素波动相关性出血

有些出血是激素变化“闹的”:比如怀孕时雌激素升高,牙龈里的毛细血管变多、变脆,容易渗血;青春期性激素波动,会引发“青春期牙龈炎”;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时,牙龈也容易出血。这类情况要选“低刺激”护理:换成软毛牙刷(别用硬毛戳牙龈),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会刺激牙龈),必要时补点维生素B12。

止血误区警示区

我们发现23%的人会用错方法,反而越止越糟:比如直接往伤口上撒药粉(可能引发化学性炎症,反而更肿);用含尼古丁的东西(比如香烟、嚼烟)压伤口(尼古丁会让血管乱收缩,影响止血);刚受伤就热敷(会让血管扩张,出血更厉害)。正确的做法是:用生理盐水泡过的纱布(或干净的淡盐水泡纱布)持续压着伤口,坐着的时候头往前倾(别后仰,不然血容易流进喉咙)。

就诊指征与检查路径

有这些情况要在48小时内看医生:出血持续超过2小时没停;身上自己出现瘀斑(没碰没撞就有青块);牙龈有明显坏死、发黑。检查一般先做血常规(看血小板、白细胞有没有问题),再查凝血功能(看凝血好不好),然后让医生用探针检查牙周(有没有深牙周袋),必要时做肝脏超声(排查肝病)。特别要注意:青少年反复牙龈出血,要排查白血病的可能——白血病会让血小板减少,容易牙龈出血。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

预防牙龈出血要分三步:一级预防是每天刷两次牙(每次3分钟),用含氟牙膏(帮着防蛀牙、强化牙釉质);二级预防是每年做1-2次口腔检查,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要定期查凝血指标;三级预防是有系统性疾病(比如肝病、血友病)的人,要建立口腔健康档案——每次看口腔医生时,提前说清楚自己的全身病和吃药情况。饮食上可以多吃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比如橙子、橘子)、含维生素K的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帮着维持牙龈和凝血功能。

牙龈出血不是小问题,可能和口腔炎症、全身疾病或激素变化有关。遇到出血先按正确方法止血,有异常情况(比如持续出血、身上有瘀斑)及时就医,日常做好口腔清洁和定期检查,才能减少出血风险,保护牙龈健康。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