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因为外伤、虫牙或者用久了磨损出现缺损时,牙冠修复是帮它重新恢复功能的重要方法。现代口腔修复技术通过重塑牙齿形态,给缺损牙做“人工外套”,不过操作规范和术后保养直接影响修复效果好不好。
做牙冠前,为什么要磨牙齿?
做牙冠前需要磨一点牙齿,一般磨0.5到2毫米,主要磨的是牙齿外面的牙釉质层——这是为了给人工牙冠腾出合适的空间,让牙冠能牢牢“套”在牙齿上。2023年开始用的数字化导板技术,能把磨牙的精度精确到微米级,就像用3D模型提前算好要磨多少,不会多磨也不会少磨。比如前牙一般磨1.2毫米就能固定牢,后牙咬合面要磨1.8毫米,因为后牙要承受更大的咀嚼力量。这样的磨除标准既能保证牙冠厚度足够,又能尽量保留牙齿里面的牙髓活力。
磨牙时,怎么保护牙釉质?
牙釉质是牙齿外面的“硬壳”,磨掉就长不回来了,所以磨牙得遵循“尽量少磨”的原则。研究发现,如果剩下的牙釉质不到0.8毫米,牙齿对冷热的敏感程度会比原来强2倍多。现在会分两步磨牙:第一次磨完后,用脱敏剂把牙齿内部的小管封上,避免外界刺激;第二次精磨的时候,用水雾冷却系统降温,把牙髓的温度波动控制在2℃以内,防止刺激牙神经。做完牙冠后马上涂氟保护漆,能让牙齿敏感的概率降低差不多一半。
牙冠做好后,怎么保证能正常咬东西?
修复后的牙齿能不能好好咬东西,和两个关键因素有关:一是牙冠材质——牙冠的弹性要和天然牙本质差不多,差别不能超过30%,全瓷冠比金属烤瓷冠更能分散咬合力,效果好28%;二是咬合调整,要遵循“三点接触”原则:咬正中的时候牙齿要均匀碰到,往前伸的时候前牙承担30%-40%的力量。2022年的研究显示,用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调过咬合后,牙冠用5年还能保留的概率能到92.7%。
做完牙冠,日常要怎么保养?
修复完不是万事大吉,得做好长期维护:
- 饮食注意:别只用一边嚼硬东西,坚果、冰块这类容易硌坏牙冠的食物,最好用破壁机打碎了吃;
- 清洁方法:刷牙要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刷牙龈沟),再用间隙刷清理牙缝,每天用含氟漱口水,能让牙冠和牙齿的连接处更严实;
- 定期检查:每半年去医院检查一次牙冠边缘,用激光荧光仪看看有没有继发虫牙;
- 紧急处理:如果牙冠崩瓷或者松动了,马上找医生,临时封的材料不能超过3天(72小时)。
哪些情况适合做牙冠?
不是所有牙齿缺损都能做牙冠,得综合看这几点:
- 牙根状态:剩下的牙根长度要超过原来的60%,如果做过根管治疗,得做得够彻底;
- 牙周条件:牙龈探诊深度不超过3毫米,牙龈附着丧失不超过牙根长度的1/3;
- 咬合关系:牙齿上下之间的间隙要够1.5毫米,牙齿侧面的“倒凹”(突出的地方)要磨掉。
如果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的一半,或者有严重的咬合创伤,可能更适合种牙。现在用三维影像重建技术,能把适合做牙冠的评估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
做牙冠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怎么处理?
现在修复技术有完善的并发症预防方法:
- 刚做完(0-7天):12%的人会有冷热敏感,一般做脱敏治疗就能缓解;
- 短期(1-6个月):5.3%的人会因为咬合高点导致牙周膜变宽(比如咬东西时牙疼),得赶紧找医生调咬合;
- 长期(5年以上):牙冠边缘慢慢漏缝导致继发虫牙的风险每年涨1.8%,建议每2年换一次牙冠。
现在研究证实,规范的牙冠修复能让患牙5年保留率超过90%。不过这个技术对操作精度和患者的保养要求很高——得选有显微修复设备的医院,术后严格按照医生说的做功能训练(比如慢慢适应咬东西的力度)和定期检查,才能让牙齿的样子和功能长期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