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冠周炎是很常见的口腔问题,大多和智齿长歪了没完全萌出来有关。如果智齿没完全长出来,牙龈会裹着牙齿形成一个“盲袋”,食物残渣和细菌容易藏在里面,慢慢就引发炎症了。据研究,大概83%的成年人一辈子至少会犯一次急性智齿冠周炎,25-35岁的人最容易中招,发病率有42%,这和这个年纪智齿刚好在长、身体免疫状态变化有关。
智齿冠周炎的炎症发展阶段
早期的时候,发炎那侧的后牙区会一直隐隐作痛,用疼痛评分(VAS)的话大概3-4分,很多人会说“咬东西的时候有点不舒服”。这时候牙龈有点红肿,但还没形成明显的脓包,用手摸能感觉到牙龈瓣下面有脓。如果没及时处理,48-72小时内炎症会加重,疼痛突然变厉害(能到6-7分),像跳着疼一样,还会牵扯到同侧的耳朵、太阳穴或者下颌角。这时候嘴也张不大,张开口最多不到2厘米,说话、咽东西都费劲。
如果炎症没控制住,还会扩散到颌面部的间隙里。比如脸颊、咬肌的位置会越肿越大,皮肤摸起来发烫、一按就疼,严重的连眼眶周围都肿,脖子上的淋巴结也会肿大。如果体温超过38.5℃,说明感染已经影响到全身了,得赶紧治。
在家怎么护理?记住这几步
急性发作的时候,局部清洁要按“三步法”来:第一步用3%的双氧水5毫升冲盲袋(双氧水的氧化作用能杀死厌氧菌);第二步用0.9%的生理盐水10毫升再冲一遍,把里面的脏东西冲干净;最后用0.12%的氯己定溶液15毫升含漱,保持局部有药物作用。每天做3次,每次间隔6小时。
冷敷也能帮忙,用冰袋敷发炎那侧的脸,每次15分钟,隔1小时敷一次,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疼的时候要按阶梯止疼:轻疼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疼得厉害可以用非甾体抗炎药。但要注意,要是有脓包需要切开排脓,一定要找医生做,自己扎破会让感染扩散。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必须马上看医生:嘴越张越小(张不开2厘米)、说话不清楚、脸肿得越来越快、体温超过38.5℃持续24小时以上,或者出现吞咽困难、呼吸费劲这些危险情况。医生一般会让做锥形束CT(CBCT),能清楚看到智齿长的方向,还有和旁边牙齿、神经的关系。根据分类,水平长(横着长)或者往前面牙齿方向长的智齿,复发率分别有78%和65%,得重点留意。
什么时候需要拔智齿?看这几点
要不要拔智齿,得看有没有保留的价值。如果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建议拔掉:一年犯2次以上、把旁边的牙齿顶得松动(Ⅱ度以上)、牙龈一直裹着牙齿流脓、或者导致旁边牙齿的根被吸收。如果智齿长得很复杂(比如横着长),医生可能会分成几块拔,用超声骨刀能减少伤到下牙槽神经的风险。拔完牙后要按“冰敷-吃药-复诊”护理,用抗菌漱口水漱口到拆线后3天。
怎么预防智齿冠周炎复发?分三级做
一级预防是做好清洁:用单束尖的牙刷,配合能弯270度的智齿专用牙线,每天至少刷2次后牙区。二级预防是定期检查:每6个月拍一次全景牙片,看看智齿长的方向有没有变;每年做2次牙周护理,让医生清掉牙龈下面的牙石和菌斑。另外,要每天睡够7小时——研究发现,血清皮质醇(压力激素)每高1μg/dL,复发风险就增加12%。
饮食上要记住“三温三限”:吃的东西温度控制在40-60℃,喝的液体37℃左右,别吃太烫的;还要少吃纤维多、尖锐或者粘牙的食物。据研究,坚持做这些预防的人,3年复发率能从67%降到19%,平均拔牙年龄能晚2.8年。
智齿冠周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早护理,就能避免加重。平时做好清洁、定期检查,能减少复发风险。如果出现严重疼痛、肿胀或者发烧,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别自己硬扛。至于要不要拔智齿,得听医生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