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尖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炎症问题,本质是牙髓里的厌氧菌突破牙齿本身的保护屏障,引发牙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很多人对它有不少误解,比如担心会传染,其实完全没必要——它和流感等传染病的传播机制根本不同,是身体内部菌群失衡导致的,不会在人与人之间扩散。
发病机制与传染性认知误区
85%的牙根尖周炎病例都源于未及时处理的深龋(烂牙烂得比较深)。细菌会通过牙本质小管钻进牙髓,然后在牙根尖附近形成混合感染灶。这种炎症是“内源性”的——也就是原本存在于口腔内的细菌失衡引发的,而不是像流感那样由外来病毒导致的“外源性”感染。临床研究已经明确,牙根尖周炎属于局限性炎症,不存在人际传播风险。有些患者发现炎症“扩散”,其实是根尖孔处的脓液越积越多,压力变大后沿着骨膜下间隙蔓延到邻近的牙槽骨(比如2023年有研究显示,慢性患者的牙槽骨吸收平均达3.2毫米),这种物理性的蔓延常被误当成“传染”,但本质上和传染病无关。
炎症扩散的表现与应对策略
如果根尖周炎没及时治,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约12%的患者会出现下巴下面的淋巴结肿大(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在对抗炎症的表现);严重时还可能发展为脸和下巴部位的间隙感染,需要赶紧处理。不过不用太慌——2021年的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后,急性期症状(比如剧烈牙痛、肿胀)在72小时内缓解的概率能达到89%。
不同病程的治疗方法不一样:急性期需要“开髓引流”——也就是打开牙髓腔把里面的脓液引出来,再用药物冲洗,快速降低根管内的压力;最核心的治疗是根管治疗,用生物陶瓷材料把根管填实(成功率可达92%);如果根尖病变超过5毫米的慢性病例,可能需要做显微根尖外科手术。2022年的追踪研究证实,完成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的患者,3年复发率能控制在3.7%以下。治疗后3个月内要注意,别用患侧咀嚼硬质食物(比如坚果、骨头),避免填充材料出现微渗漏。
预防性口腔健康管理方案
预防牙根尖周炎,关键要遵循“三级防护”原则:
初级预防(日常维护):每6-12个月定期做龋齿筛查,要是发现牙齿表面有脱矿迹象(比如出现白垩色斑点),赶紧做再矿化治疗,把问题扼杀在萌芽期;
二级预防(出现症状时):如果牙齿遇到冷热刺激后疼痛持续10秒以上,一定要及时就诊——这可能是不可逆牙髓炎的信号,再不治就会发展成根尖周炎;
三级预防(外伤应急):如果牙齿完全脱位(比如摔掉了),要在2小时内赶紧去医院,用生理盐水泡着脱落的牙齿(别用自来水或酒精),能让再植成功的概率提升70%。
另外,龋齿早期干预能把发展成根尖周炎的风险降低89%。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专业洁治(洗牙),清除牙龈下的牙石,这样可以减少78%的牙周致病菌,对预防炎症也有很大帮助。
牙根尖周炎的核心诱因是深龋未及时治疗,它不是传染病,也不可怕——早预防(定期查牙、治龋齿)、早干预(有症状赶紧就诊)就能有效避免。大家平时多重视口腔定期检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就能大大降低根尖周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