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拇指腱鞘炎是常见的手部劳损问题,很多人因长期用手过度(比如打字、拧螺丝、抱孩子)引发,疼起来连拿杯子、系扣子都费劲。对付它得“看阶段应对”,早期保守调整、炎症加剧时医学干预、严重时微创治疗,再加上日常预防,才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复发。
早期症状管理:及时“刹车”,保守治最有效
刚觉得拇指根酸涨、压着疼,或动的时候有点发僵,这是腱鞘炎在“提醒”你该歇手了。要“动静结合”——先减少频繁抓握动作(比如少捏手机、拧毛巾),同时用支具把拇指固定在不弯不伸的中立位,让腱鞘“歇口气”。外用抗炎药膏时,先擦净皮肤,薄涂一层后用手心轻揉促吸收,最后盖层敷料。物理治疗也管用:用40℃左右的温毛巾敷,敷时慢慢活动手腕,每次5分钟;能找康复医生做超声波加热敷,促进血循环的效果更好。常伏案的人,戴分指手套或用符合手型的工具,能减轻拇指负担。
炎症加剧:找医生干预,快速压下炎症
要是疼得一直不好,或手指动时“咔嗒”响、卡着动不了,得找医生做局部注射治疗——把抗炎药和局部麻醉药混合打进去,快速控制炎症。现在有影像引导的注射,更精准,不容易伤到周围组织。注射后要注意:短期内别碰注射部位、保持干燥,别使劲动拇指。之后慢慢练恢复:先握弹力球练握力,再试手指外展(比如用另一只手轻轻掰拇指),最后恢复轻轻捏东西的动作。训练以“轻微不舒服”为限,疼得厉害就赶紧停,具体方案听医生的。
手术治疗:微创小手术,解决“卡脖子”问题
要是拖了几个月,保守治、注射都没用,就选微创小手术——通过几毫米的小切口,把狭窄的腱鞘分开,让拇指能灵活动。术后护理要跟上:用冷敷(冰袋裹毛巾)、慢慢握拳再张开,加上加压包扎,能减少肿胀。康复分三步:
- 早期:把胳膊抬高点(垫枕头),定时握拳-伸展,促进血循环;
- 中期:慢慢活动手腕(上下左右转);
- 后期:恢复拿筷子、系扣子这类精细动作。
术后别提重东西(比如水桶、箱子),恢复时间听医生的,规范治疗后大多能正常用手。
复发预防:日常“护手”,比治更重要
腱鞘炎最怕“复发”,得从习惯改起:
- 动作改良:提重物用前臂托着(比如用胳膊夹袋子),别只用拇指勾;
- 选对工具:手动工具选手柄直径3-5厘米的,握起来不费劲;
- 冷热交替敷:工作完先敷热毛巾5分钟,再换冷毛巾2分钟,促血液循环;
- 练肌肉:用橡皮筋套着拇指往外拉,练抗阻训练,增强周围肌肉力量;
- 调整姿势:打字、用鼠标时保持手腕伸直,调整桌子高度让手肘和桌面平行。
还有个关键习惯:每45分钟放松一次手——甩甩手、捏捏手指、转转手腕,让腱鞘“歇口气”,能大大减少复发概率。
大拇指腱鞘炎是“用手过度”的“积累病”,早发现早调整、按阶段治疗,再加上日常护手,大部分人都能恢复正常用手。说到底,“少作手”才是最有效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