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三系减少需警惕四种血液病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10 12:59:24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97字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时,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血液系统疾病风险,系统解析发病机制与诊疗路径,指导科学就医决策
血常规异常三系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障碍血细胞破坏造血干细胞
血常规三系减少需警惕四种血液病

血常规检查如果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项指标都降低(也就是常说的“三系减少”),提示血液系统可能有器质性问题,需要重视。这种全血细胞减少的情况,可能和造血功能障碍、血细胞被异常破坏等有关,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几种疾病,得通过系统检查才能明确原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系统“全面罢工”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为骨髓里的造血微环境被破坏,或者造血干细胞“罢工”了,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没法正常生成。像接触苯这类化学物质、长期受电离辐射,或者感染某些病毒,都可能伤了造血干细胞,让骨髓没法正常“生产”血细胞,表现为骨髓增生减退。据统计,这种病每年每100万人里大概有2-3人得病,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主要用免疫抑制治疗或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得做骨髓穿刺才能确诊——如果血细胞减少超过2周还没缓解,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脾功能亢进:血细胞被“过度清理”

脾功能亢进是因为脾脏异常肿大,把血细胞留在里面过度破坏了,大多是肝硬化、疟疾这些基础病引起的。脾脏太“活跃”,会更快地破坏血细胞,结果就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变少。医生摸肚子的时候能摸到左上腹有包块,抽血检查会发现网织红细胞(一种还没成熟的红细胞)变多,这是身体在试着代偿。用腹部超声能查脾脏的大小,治疗重点是控制引起脾功能亢进的原发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造错了”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因为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造血“没用”或者“造错”了——要么造出的血细胞没用,要么造出来的是“次品”。如果染色体有问题,或者骨髓里的原始细胞变多,说明病情可能要加重。医生会用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看基因突变、染色体情况这些指标,给病情分风险等级。现在用去甲基化药物和靶向治疗,能提高高危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得定期做骨髓检查看看变化。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红细胞膜“少了保护”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是因为红细胞膜有缺陷——缺少CD55和CD59这两种蛋白,导致补体(身体里的一种免疫物质)会攻击红细胞,让红细胞在血管里就被破坏了。典型的表现是早上起来尿像酱油色,大概30%的患者会同时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用流式细胞术查血细胞表面有没有少这些标志物就能确诊,现在用补体抑制剂治疗,效果比以前好很多。这种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互相转化,所以得定期查血常规看看变化。

诊疗路径与检查方案

发现血常规三系减少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处理:

  1. 先观察:有时候生理性减少可能是最近感冒、吃了某些药引起的,建议2-4周内再查一次,看看指标有没有变化;
  2. 做影像学检查:用腹部超声看看脾脏有多大,颈部彩超查淋巴结有没有异常;
  3. 骨髓检查:做骨髓穿刺加活检,能区分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 特殊检查:用流式细胞术查有没有PNH克隆,染色体核型分析能帮MDS分型。

血液系统疾病种类多、差别大,得通过系统检查才能确诊。如果血常规出现三系减少,要及时开始标准化的检查和治疗。现在血液病研究进步了,多数疾病都有规范的治疗方法,早诊断、精准治疗能大大提高疗效,不用过于恐慌。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