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因人而异,63次/分的心率到底正不正常,得结合不同的生理状态来看。2022年《欧洲心脏杂志》的指南提到,健康人静息时的心率正常范围是50-90次/分,但不能只看数值,得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静息状态下的63次/分:正常但要关注伴随症状
在安静不活动的状态下(比如坐着休息10分钟以上),63次/分的心率属于正常范围的中偏下水平。常做有氧运动的人(比如跑步、游泳)里,大概35%的人静息心率会低于60次/分,这是因为长期运动让迷走神经更活跃、心肌收缩更高效,是身体状态好的表现,不用紧张。但如果同时有持续没力气、晚上睡觉盗汗、体重突然波动(比如莫名变轻或变重)的情况,要警惕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大概每1000人里有3个)或窦房结功能障碍(每年每10000人里有5个)。这种情况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重点看夜间最低心率和日间心率的波动幅度。
清醒活动时的63次/分:处于“理想区间”更健康
清醒着日常活动时(比如走路、做家务),心率的范围对心血管健康很重要。2021年《JACC》杂志的研究发现,心率保持在60-75次/分之间,心血管事件(比如心梗、中风)的风险能降低18%。这个区间的心率意味着身体的自主神经(管放松的迷走神经和管兴奋的交感神经)平衡得好,心肌耗氧量比心率100次/分时少28%,而且心率和血压的乘积(RPP,反映心脏负担)大多能控制在8500以下的理想范围。想维持这个区间,可以试试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呼吸训练——临床试验显示,每天15分钟腹式呼吸(用肚子吸气、胸部不动),能让RPP降低12%。
运动时的63次/分:关键看“心率反应性”
运动时的心率变化能反映心脏功能。做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强度)时,正常人的心率应该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一般用220减去年龄估算,比如30岁的人最大心率约190次/分,运动时心率应在114-133次/分之间)。如果运动时心率一直低于70次/分,可能是窦房结不能随运动调整心率(占病理性心动过缓的42%)、β受体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患者中25%会出现)或甲状腺异常(TSH>4.0μIU/mL时需注意)。要是出现运动一会儿就累、突然头晕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临床评估:分步骤查清楚
如果担心心率有问题,建议按以下步骤评估:
- 基础监测:用医疗级可穿戴设备连续记录7天心率,看昼夜节律波动是否正常(正常波动应超过10%);
- 功能评估:做6分钟步行试验,观察心率上升幅度是否达到静息心率的85%;
- 实验室检查:同步查甲状腺功能全套(重点看FT4)、血清肌钙蛋白I(参考值<0.04ng/mL)及BNP(正常<100pg/mL);
- 影像学评估:心脏彩超重点测窦房结区域直径(正常<8mm)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55%)。
不同人群的注意要点
2023年ACC/AHA指南指出,心血管风险评估要综合因素: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就算静息心率正常,也应做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率变异性。单纯生理性心动过缓(比如常运动的人),建议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能提升自主神经调节能力23%。确诊病理性心动过缓的人,需定期监测QT间期(正常<440ms)及心室率变异性(SDNN<50ms为异常)。
总的来说,63次/分的心率本身大多正常,但要结合静息、活动、运动状态和症状综合判断。没有不舒服的话,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就行;如果有乏力、头晕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早查早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