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发病主要和两方面有关——遗传上的易患体质,以及环境因素的刺激。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有哮喘,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3-6倍,但光有遗传倾向还不够,得有环境因素(比如过敏原、冷空气等)触发才会发病。临床中,医生通常按发病年龄把哮喘分成两类:儿童期起病的“早发性哮喘”和成年后才发病的“晚发性哮喘”,这两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重点不同,分开管理能更精准控制病情。
哮喘急性发作时,要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层处理:
- 轻度发作:主要表现为胸闷、短暂气喘,可立即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缓解支气管痉挛,但注意不要频繁使用。
- 中度发作:如果呼吸困难加重、说话断断续续,还伴有烦躁不安,一定要在15分钟内赶到医院,医生会用长效支气管扩张药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
- 重度发作:要是出现意识不清、嘴唇或指甲发紫、心跳明显加快等危险情况,必须立刻拨打120或前往急诊。临床数据显示,及时就医能显著降低严重发作的风险。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叫“哮喘-COPD重叠综合征”,它同时有哮喘的气道痉挛和COPD的气道堵塞问题。典型表现是早上咳脓痰、越活动越喘(运动耐量逐渐下降),做肺功能检查时,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会持续低于70%(即“持续性气流受限”)。这类患者急性加重风险是单纯哮喘的3倍,治疗需要综合方案(比如长效支气管扩张药、吸入激素加生物制剂),具体得由呼吸专科医生制定。
过敏性哮喘的诊断要结合症状特点和检查:
- 发作时间规律:每年固定季节(如春秋花粉季)发作,可能对花粉过敏;冬天发作频繁,要考虑尘螨致敏。
- 发作地点关联:卧室症状加重,可能是床单被罩有过敏原;户外运动诱发,要排查草类花粉。
- 食物诱发线索:记饮食日记,看吃牛奶、鸡蛋、坚果等后有没有发作。
- 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能快速筛查致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辅助确认。
哮喘长期控制需要多方面配合,构建“多维防控体系”:
- 环境干预:定期用55℃以上热水洗床单被罩(杀死尘螨);用高效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湿度40%-50%,减少过敏原滋生。
- 运动指导:游泳是优选运动,水温要超28℃(避免冷水刺激);户外要戴防护面罩,提前热身。
- 免疫调节:换季时补维生素D可能有帮助;益生菌能辅助调节免疫力失衡。
- 监测预警:每天测峰流速值(监测肺功能的指标),若低于自己最佳值80%,赶紧启动应急程序(用缓解药或联系医生)。
哮喘虽然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但只要遵循医生指导,做好环境控制、规律监测、合理运动和免疫调节,就能有效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发作,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