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核心是气道的“敏感”和“阻塞”,但通过科学识别、规范诊断和日常管理,完全可以控制症状、减少发作。下面从检查、症状、诊断、管理等方面,一步步说清楚哮喘的“科学管理密码”。
肺功能检查里的关键数据——看懂气道“堵没堵”
诊断哮喘最核心的是两个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如果FEV1除以FVC的比值低于70%,说明气道可能“堵了”。而哮喘的“特色”是“可逆性”——用了β2受体激动剂后,FEV1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增加幅度≥12%,且绝对值多了≥200ml,这就能和慢阻肺(不可逆的气道阻塞)区分开。小孩因为配合不好,可能需要用其他检查代替。
儿童哮喘的“信号灯”——这些表现要早发现
小孩哮喘的典型症状很好认:早上或晚上突然咳嗽,持续超过4周;运动后喘,呼吸声“拉长”;医生检查能看到“三凹征”——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这三个地方,吸气时会陷下去。3岁以下的小婴儿症状更“隐蔽”:比如吃奶时呛咳、晚上总惊醒、不爱跑跳(活动耐量下降)。建议用儿童专用峰流速仪每天测两次呼气峰值流速(PEF),如果变异率超过20%,提示气道太敏感。还要排除胃食管反流、气道发育不好这些“伪装者”。
哮喘的“不同性格”——看看你是哪一型
哮喘不是“单一类型”,每种类型的“触发点”不一样:
- 过敏性哮喘:最常见,家里人常有人有过敏问题(比如湿疹、鼻炎),过敏原检测(比如尘螨、花粉)呈阳性;
- 运动诱发性哮喘:剧烈运动后5-15分钟发作,FEV1会下降≥10%;
- 药物诱发性哮喘:吃了非甾体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后30分钟内发作;
- 特殊类型:咳嗽变异性哮喘只咳不喘(慢性咳嗽是唯一症状)、夜间哮喘凌晨加重、职业性哮喘和工作环境有关(比如接触粉尘、化学物质)。
哮喘的诊断流程——像“闯关”一样一步步来
要确诊哮喘,得走4步“标准流程”:
- 症状评估:有没有反复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发作频率怎么样?比如是不是接触花粉、冷空气、运动后诱发?
- 拍片子排除“假哮喘”:做胸片或CT,排除肺炎、气道异物、肺癌这些“类似哮喘的病”;
- 肺功能检测:做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看气道能不能“打通”),小孩可以选运动激发试验(跑几步看会不会喘);
- 查炎症指标:比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看气道有没有炎症)、IgE水平(过敏指标)、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提示气道炎症程度)。
注意:6岁以下小孩不能只看检查结果,要结合“症状规律”(比如是不是每月发作≥1次)和“治疗反应”(比如用了哮喘药后症状立刻缓解)综合判断。
居家监测的“三色管理”——日常管理靠这招
居家管理的“核心工具”是峰流速仪,按结果分“三色区”:
- 绿色区(≥80%预计值):控制得好,按常规治疗就行(比如用吸入型激素);
- 黄色区(60-79%):提示气道开始“敏感”,要加抗炎治疗(比如增加吸入型激素的剂量);
- 红色区(<60%):危险信号!赶紧用速效β2激动剂(比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然后立刻去医院。
另外要记“症状日记”:每天什么时候发作、持续多久、用了什么药缓解,方便医生调整方案。环境控制也很关键:每周用60℃以上热水洗床单被罩(杀尘螨),用防螨材料包床垫,室内湿度保持40-50%(太潮会滋生尘螨,太干会刺激气道),定期测尘螨浓度。
急性发作的“黄金15分钟”——先做这3件事
中重度发作的表现要警惕:呼吸变快(成人每分钟超过25次)、只能坐着呼吸(端坐呼吸)、说话断断续续(比如一句话分几次说)、嘴唇发紫(紫绀)、肚子和胸口起伏不一致(比如吸气时肚子鼓,胸口却陷下去)。
立刻做这3件事:
- 用定量吸入器喷4-8下,配合储雾罐(效果更好),20分钟后可以重复喷;
- 坐前倾位:身体往前靠,减少胸腔压力,让呼吸更轻松;
- 练腹式呼吸:用肚子吸气、胸口呼气,避免呼吸肌太累。
如果15分钟后没缓解,或者血氧饱和度(SpO2)低于92%,赶紧叫救护车!
预防复发的“四季锦囊”——每个季节有重点
哮喘复发和“季节因素”关系很大,每个季节的预防重点不同:
- 春季:防花粉——晴天开车关车窗,少去花海、草坪;
- 夏季:防病毒——空调房湿度保持50-60%(太干会削弱呼吸道黏膜的保护力),避免贪凉感冒;
- 秋季:防尘螨——定期晒棉絮、床单(阳光杀尘螨),别铺地毯;
- 冬季:防冷空气——出门戴防冷空气口罩,别直接吹寒风。
全年要避开“刺激物”:烟雾、香水、香薰、油漆味,每年打流感疫苗能降低发作风险30-40%。过敏性哮喘患者可以考虑“脱敏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慢让身体适应过敏原。
特殊人群的“注意要点”——孕妇、老人、运动员要留心
- 孕妇哮喘:要保持FEV1≥80%预计值(避免影响胎儿氧供),不能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 老年哮喘:要分清是不是和慢性支气管炎“重叠”(比如又有哮喘又有慢支),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比如降压药和哮喘药会不会冲突);
- 运动员哮喘:用β2激动剂要提前申请“治疗用药豁免”(避免被误判为“兴奋剂”),比赛前2小时别用吸入剂(影响发挥)。
不管是谁,都要做“个性化管理计划”:比如症状分几级、什么时候调药、什么情况要立刻去医院。
哮喘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关键是早识别症状、规范诊断、日常科学管理——从看懂肺功能数据,到记好症状日记,再到急性发作时的“黄金15分钟”处理,每一步都有方法。只要跟着科学走,哮喘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