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是久坐不动的生活状态,时间长了容易让胃肠动力变弱,比如经常胀肚子、排便不顺畅。其实改善肠道蠕动不用太复杂,从日常的饮食、按摩、运动这些小事做起,再加上定期监测,就能帮肠道“动起来”。
饮食调理:给肠道加“动力燃料”
补充膳食纤维是改善胃肠动力的基础。苹果、香蕉这类水果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进到肠道会吸水膨胀成凝胶,刺激肠壁蠕动;芹菜、菠菜等绿叶菜有非可溶性纤维,粗糙的细胞壁像“小刷子”一样,能推着食物残渣往前走。每天吃200-350克新鲜蔬果就行,芹菜可以切成0.5厘米左右的小丁,更容易消化。
发酵食品(比如酸奶、泡菜)能帮肠道“养菌”。有研究发现,每周吃3次发酵食品的人,肠道传输时间比不吃的人短18%(2023年《肠道微生物学报》数据)。不过别吃太多,不然可能胀肚子。
物理按摩:帮肠道“做被动运动”
腹部按摩要顺着肠道自然蠕动的方向来:以肚脐为中心,手掌放平,顺时针画圈(范围覆盖肚脐周围10-15厘米)。这个动作能通过机械刺激,让肠肌有规律地收缩。每次按5-8分钟,力度刚好能感觉到肠道在动就行。
注意要点:早上空腹按效果最好;可以涂点儿润滑油或身体乳减少皮肤摩擦;按的时候配合深呼吸,增强刺激效果。吃完饭后1小时内别按,做过腹部手术的人要先问医生能不能做。
菌群调节:让肠道“好菌”占上风
肠道里的益生菌对动力很重要。2022年《临床营养学杂志》研究发现,补充双歧杆菌之类的益生菌,能让肠道里的短链脂肪酸增加17%,改善动力不足的症状。选益生菌要注意这几点:每天要吃够10亿CFU(菌落形成单位)才有效;和抗生素间隔2小时以上吃;严格按照产品说明的温度储存;选含有多种菌株的复合益生菌更好。
药物干预:非必要不随便用
如果非药物方法试过了没效果,可以找医生开促动力药。这类药通过作用在肠道神经受体上,增强肠道肌肉的收缩力,规范用药的话,4周内症状缓解的概率能到68%。不过老人要注意,可能有心脏副作用,一定要听医生的。
用药提醒:急性肚子痛时不能用;孕妇要避开某些处方药;吃药期间不能喝酒;要定期查电解质。
症状预警:这些信号要马上就医
正常情况下,肠道每天蠕动3-21次都算正常。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赶紧去医院:
- 连续3天没放屁也没排便;
- 肚子突然变大,周长超过5厘米;
- 吐的东西有胆汁或血;
- 拉黑便或血便。
这些可能是肠梗阻、缺血性肠病之类的急症,得马上做检查。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2年做一次结肠镜。
日常管理:把肠道当“朋友”照顾
可以建个“肠道健康小本本”,记录每天吃了什么、排便情况、有没有不舒服。比如吃辣之后胀肚子,下次就少吃点,通过记录找到饮食和症状的关系。每周做3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加起来不少于150分钟,能明显提升肠道动力。
总的来说,改善胃肠动力关键在“日常”——好好吃饭、按按肚子、多运动,再加上定期监测,就能帮肠道保持活力。如果症状一直没缓解,或者出现紧急情况,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别自己硬扛。肠道“动起来”,身体才会更舒服。